Page 146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46
个体的自我保存与社会学的现代道德人格属性:《自杀论》中的双重结构
益的劳动甚至家务只能引起自杀者的冷漠与厌恶。他不愿意
走出自己。相反,思考和内心生活弥补了他行动的缺失。由于
避开了周围的一切,所以他只意识到他自身,把自身当做他固
有的和唯一的思考对象,把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当作他的主要
任务。但是这种极端的专注只不过扩大了他和外界之间的鸿
沟。一个人一 旦 自 爱 到 这 种 程 度,他 就 只 能 进 一 步 脱 离 开
( 犱犲狋犪犮犺犲狊 )他周围的一切,并且进一步把他的孤独( 犻狊狅犾犪狋犻狅狀 )推
举到了值得崇拜的程度( 狋狅狋犺犲 狆 狅犻狀狋狅犳狑狅狉狊犺犻 狆 )。
涂尔干引用的是《拉斐尔》法语版第六页中的一个段落。“无限”和
“自杀”的概念不仅出现在《拉斐尔》的这一实质性段落中,还出现在那
个世纪末许多著名思想家或作家的写作中,尤其是叔本华、哈特曼等人
( 犕犲狋狉狅狏犻犮 ′ 1991 : 78 )。对于涂尔干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世纪末状
,
态。涂尔干发现了一种现代人的快乐幻觉,这种幻觉有其引人入胜之
处。因为这种幻觉与现代人对于灵魂的认识有关:灵魂是一种从外部
的透明到内部深度黑暗的谱系,我们可以认清其中的一个部分,却无法
对其参详透彻。涂尔干(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79 : 280 )说,它“是一种活生生
的忧伤( 犿犲犾犪狀犮犺狅犾 狔 ),充满了思想和印象,逐渐深入到我自己灵魂的那
种无限和半明半暗之中,以至于我不想要放弃它”。在这样一种状态
中,个人获得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英雄的感觉,因为个人无限地进入自
身的幻觉,远离现实生活,并因此而自认为获得神圣性:“我不想再看到
人,而只想要自然与上帝”(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79 : 280 )。这是上述现代主
义的特质在个体身上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因为这种对于灵魂的描述,也
就 是 意 识 无 法 真 正 掌 握 灵 魂 的 全 部 的 状 况,在 梅 施 特 洛 维 奇
,
( 犕犲狋狉狅狏犻犮 ′ 1988 : 94-95 )看来,和弗洛伊德式的无意识理论一样,都
来自于叔本华对于意志的理解。不过,作为社会学家的涂尔干坚持认
为,与社会的关系乃是理解个体生命的关键。所以他说,“把人和生命
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之所以松弛,是因为把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松弛了”(迪尔凯姆, 1996 : 222 )。而这种纽带松弛的原因之一,正是由
于个人自我反思能力的巨大发展,甚至是科学的发展(迪尔凯姆, 1996 :
304 )。因为在涂尔干看来,一方面,个体获得了巨大发展的反思能力,
另一方面,这种新时代的个体在当时那个混乱不堪的社会中,找不到一
种承担这一反思能力的社会实在,个体无法承受他自己所发现的“无知
· 1 3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