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45
社会· 2018 · 6
客体对象为对象,陷入无限的梦想的结果。对于涂尔干来说,这大概可
以看成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过度发达的后果。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
达和细密,以及现代科学的发达,每个现代普通个体的思考结构也越来
越发达、细密和复杂。每个个体越发成为作为个体的现代知识分子,也
就是说,会运用大量的想象与概念来理解世界。然而,个体越是运用纯
粹的概念和想象来理解世界,这一世界就距离个体越远。此外,这种理
解的方式自身还有其生长繁衍的机制。作为结果,思考和作为思考者
身处其中的世界就越发隔离,因为“自我返回( 狊犲犾犳犪犫狊狅狉 狆 狋犻狅狀 )并非一
种将自己依附/依恋( 犪狋狋犪犮犺 )于他人的方式”(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79 : 279 )。
进一步说,一个人如果要思考他人,就一定要暂停与他人的关系,“而反
思自身的时候更加如此”(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79 : 279 )。
所以,在这种关于生命的现象学社会学中,涂尔干发现,现代性的
重要特征之一是反思过度发展。反思意味着超脱,超脱与投入无法并
存;因为要反思,就必须要停止投入。生命/人的意识无法完全超脱于
自己的生命/意识流而进行彻底客观的反思。然而,启蒙以来现代性思
考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反思过度发展———现代人有无限的反思能力。
在现代性叙事背景中的这一反思甚至具有某种神圣性。然而,与此相
对,涂尔干(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79 : 279 )又说:
任何内心生活都从外部汲取它的养料。我们只能思考某
些客观事物或我们思考这些事物的方式。我们不能在一种完
全不确定的状态下思考我们的意识;在这种形式下,意识是不
可思考的。意识只有在受到自身以外的事物影响时,才能确
定。因此,如果意识的个性化超出界限,如果它过于彻底地脱
离其他存在物,它就不再与它在正常情况下获得养料的来源
有联系,也就不再有用武之地了。由于在它的周围形成空白,
所以它也使自己成为空白,除了它自身的不幸,再也没有什么
可思考的了。除了自身的空虚和由此而引起的忧郁,它再也
没有思考的对象。它以一种病态的喜悦满足于这种空虚,沉
湎于这种空虚之中。并且用一种他的英雄的词语来描述它。
这个 英 雄 就 是 拉 斐 尔,或 者 说 拉 马 丁 的 拉 斐 尔。 涂 尔 干
(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79 : 280 )引用了拉马丁的作品详细描述了这一状态:
某种抑郁状态让所有行动都失去了动力。事业、公职、有
· 1 3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