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40

个体的自我保存与社会学的现代道德人格属性:《自杀论》中的双重结构


       德才能随之改变,并且只能在特定的可能范围内改变,这是确
       切无疑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会导致道德的变化。道德
       的形成、转化和维持都应该归于人类经验之源,因此,道德科
       学的目的就是要确定上述这些原因。(涂尔干, 2000 : 7 )
       涂尔干对于社会学的期待,就是要扎根于具体的现实,并且要在实
   践的层面理解上述问题。这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前提:现实问题的解决
   只能寄希望于扎根现实的科学。不过,这一道德科学研究又与涂尔干
   对于社会的关心紧密相关,因为涂尔干( 2000 : 8 )希望通过科学的研究,
   找到“我们应该具有的行为方式”。确实,科学并不能对个人的行为方
   式选择发号施令,不过,如果有了科学的发现,再加上在欧洲思想史传
   统中作为自杀的另外一面的“自我保存”的基本讨论起点,那么科学与
   个人生活或群体生活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立刻建立起来了。道德的问题
   不是别的,就是人们应该如何去生活和选择如何去生活的问题,而这又
   是“与整个世界体系密切相关的实在化的事实体系”(涂尔干, 2000 : 9 )。
   也就是说,道德科学存在两个面向的态度,一个是要尊重作为实在的道
   德实在,另外一个则在于实践方面,即为我们提供“改良道德的方法”
   ( 涂尔干, 2000 : 10 )。不过,这种道德科学的创建并非轻而易举,而是需
   要艰苦的方法,因为埋藏在每个人思想中的各种感觉、先见、判断方式
   等积习已久,所以,“必须严格地遵循方法论上的怀疑原则”(涂尔干,
   2000 : 10 )。最后,在这篇序言中,涂尔干( 2000 : 11 )表明研究的起点是
   “要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他的提问非常具体,直接
   表现在他所观察到的时代现象方面,也就是:“为什么个人变得越自主,
   他就会越来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
   联系却越加紧密? ”这一问题当然表达了一个无法否认的现象,那就是
   欧洲现代化的进程是伴随着世俗化意义上的个人化的出现,也就是个
   人作为一种现代性现象的出现。这既是《社会分工论》的起点,也是《自
   杀论》的核心主题之一。所以,如果我们将涂尔干的研究视为西方思想
   传统中关于自杀讨论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这个转折就不仅仅在于社
   会科学在西方的全面兴起而带来在自杀的思考方面全新的广度和深
   度。涂尔干在这部著作里所试图理解的,是基于现代性个体之存在与
   行动之性质的实质意义上的社会理论问题。与此同时,既然将研究扎
   根于现实,既然这是一部充满经验事实和数据的著作,那么,涂尔干就

                                                          · 1 3 3 ·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