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36
个体的自我保存与社会学的现代道德人格属性:《自杀论》中的双重结构
“不同”( 犱犻犳犳犻犱犲狀犮犲 )的状态,并从这种“不同”的状态讲到了“一切人反
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犎狅犫犫犲狊 , 1991 : 86-90 )。在这种所有人皆为所
有人之敌人的战争状态里,用尽一切方法自我保存成为首要的原则,即
自然律。
对于涂尔干来说,这一出发点无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因为人
类社会是一种超越个体的社会事实。不过,我们并不能如此简单理解
涂尔干与霍布斯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涂尔干认可霍布斯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虽然他不认可霍布斯的出发点,他的表述却几乎翻版了其所
描述的“战争状态”。在《利维坦》中,霍布斯( 犎狅犫犫犲狊 , 1991 : 90 )说:
关于这一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还会产生这种结果:
即没有什么公平正义。关于正确与错误、正义与不正义的概念
都完全不存在。没有共同的权力,也就没有法律:没有法律,也
就没有不正义。暴力和欺诈是战争中的两种主要的美德。
在《社会分工论》的第二版序言中,涂尔干对于现代工商业社会中
“失范”( 犪狀狅犿犻犲 )状态的描述,几乎与上述霍布斯对于战争状态的讲述
完全一致。只不过,涂尔干并非从理论层面进行讨论,而是将其落实在
对于社会事实的描述上。这当然就是《自杀论》的基本背景,即他所面
对的社会危机和问题等社会背景。对于法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对于
涂尔干来说,在 1789 年到 19 世纪末之间,法国一直都经历与现代社会
相关的深刻危机,而“自杀”这一时代主题堪称所有这些危机的集中体
现。也就是说,如果如前所述,将现代社会理解为一种“战争状态”,那
么,涂尔干的解读就与霍布斯不同:他将其中的个体理解成为一种易于
自杀的状态。这意味着涂尔干挑战了霍布斯对于现代人的基本假定。
从他对自杀的定义来看,自杀反而成为现代人的内在需求。这一理解
并非仅仅为涂尔干所独有,也是当时其他许多知识分子的理解。以本
雅明为例,他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中,以极其浓重的
色彩描述了当时以“自杀”这一社会现象集中反映的社会危机。这种危
机首先是发达的工业文明带来的异化的现代生存状态(本雅明, 1989 :
105 )。在这种危机状态之中,本雅明将自杀视为现代主义的主题和现
代人的一种“英雄举动”。这不仅仅意味着自杀表达了现代人的激情,
对于本雅明来说,自杀甚至成为现代人的需要,以及现代生活特有的激
情形式和内在需要。他说:
· 1 2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