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34

个体的自我保存与社会学的现代道德人格属性:《自杀论》中的双重结构


   裂》的书评里,李猛( 2001 : 135 )更进一步明确认为,涂尔干所代表的是
   一种早期社会学的基本精神气质,简单说来,这种精神气质就是“某种
   浓厚的拯救的味道”。从孔德到涂尔干,我们可以说,社会学的整体风
   格呈现了“某种布道和护教的色彩”(李猛, 2001 : 135 )。李猛的感受虽
   然比帕森斯更进一层,却仍然有意犹未尽之感。在此之后,许多学者都
   曾着力讨论过作为道德科学家的涂尔干(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80 : 137-138 )
   在这方面的理论取向与努力(孙帅, 2008 ;陈涛, 2013 , 2014 ),甚至成为
   在过去五年间中国社会理论中涂尔干研究的主要色彩。而具体到《自
   杀论》这一经典文本,赵立玮( 2014 )也已对其所揭示的“现代人的生存
   境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对于《自杀
   论》的文本细读出发,在深入理解三种类型的自杀的基础上,进一步讨
   论涂尔干在这个维度上对于社会学的理解。
       涂尔干所理解的社会学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现道德关怀,是一
   门通过发现科学规范并由此导向社会行动的学科。社会学的实质关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其方法论息息相关。涂尔干认为,要实现此种期
   待,就要实现社会学的第一个要求,即确立自身的研究对象(社会事
   实),通过理性,运用分类的方式加以理解,发现规范。这一工作与社会
   学自身的成败与否有密切关系。这种科学知识的典型成果就是涂尔干
   在《自杀论》中对于三种自杀的具体分析。在本书中,这一分析所着力
   刻画的其实是三种不同类型的道德气质。诚如他所说,“每一种自杀都
   是某一种美德的夸张形式或变形”(迪尔凯姆, 1996 : 253 )。从这一立场
   出发,《自杀论》若要与个人的生活产生关系,为个人在世间行动的伦理
   道德选择提供支持,这一关系与支持就必然是在自杀的另外一面,即自
   我保存。

       一、切入《自杀论》的另一个角度:自我保存

       在《自杀论》这部著作的法语和英语的版本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
   “自我保存”的明确文本线索。本书在中文学界最为通行的版本当属
   1996 年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系列中的译本。不过,
   该译本往往将原文中的“自我保存”概念代之以许多其他的说法,导致
   这部作品在自我保存方面的许多依据都无迹可寻。在其原始文本中,
   涂尔干在讨论自杀的时候,经常会反过来将自杀率说成是“自我保存的

                                                          · 1 2 7 ·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