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23

社会· 2018 · 6

   面对无限进步的“文明”世界时感受到的无助和焦虑。意义或者价值问
   题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产生的,即如何在自己此生从事的短暂而对未
   来微不足道的事业中找到意义。这与齐美尔提出的问题相类似。 23 然
   而在 犘狅犾犻狋犻犽犪犾狊犅犲狉狌犳的演讲 24 中,韦伯把齐美尔的个性观形容为“一
   种为了生命内部的承托而没有结果的亢奋( 狊狋犲狉犻犾犲犲狓犮犻狋犪狋犻狅狀 ) 25 ……
   而不论这激情 有 多 纯 粹 和 由衷,只 有 激 情 并 不 足 够”( 犠犲犫犲狉 , 2008 :
   193 )。 26 显然,齐美尔的个性观与韦伯在两篇有关志业的演讲中提到的
   去“人格化“的要求,首先要持有对“事”的激情(李猛, 2018 ),显得格格不入。
       对韦伯来说,死亡的意义问题,无法通过塑造人格或者个性来解

   决,深受浪漫主义影响的人格培养( 犅犻犾犱狌狀 犵              )理念,意味着脱离或是逃
   避一个高度理性化的且受官僚制支配的世界。 27 在韦伯的时代,对人格


   23. 王小章( 2003 )把齐美尔和韦伯对现代性的研究形容为诊断,而他们各自发展出个性论和
   人格论的走向则是现代性的治疗学。
   24. 编者注意到,本文作者对前面提到韦伯著名的两篇文献(国内已有中译本《学术与政治》)
   的译名似有存疑,有意回避了“以学术为业”及“以政治为业”的现成译法,而用“科学为业”“政
   治为业”的表述。为避免误解,编者在相关的地方特意用韦伯的 原 文——— 犠犻狊狊犲狀狊犮犺犪 犳 狋犪犾狊
   犅犲狉狌 犳 、 犘狅犾犻狋犻犽犪犾狊犅犲狉狌 犳 ———来代替。经与旅美韦伯研究专家陆孜伟、傅铿等同仁的讨论,他
   们觉得用“以……为天职”来翻译 犪犾狊犅犲狉狌犳 或者 犪狊犞狅犮犪狋犻狅狀 的德语和英语,意思虽然都有英
   德语词中含有的“职业、天职、天命、神召”等意思,不过,问题在于因为中国人没有上帝的概
   念,缺乏对神学的理解,无法想象“天职”的内涵,故觉得此种翻译太宗教化,陆孜伟建议用“作
   为志业”的译法最恰当,虽然这与台湾学者钱永祥的译法颇为接近,但还是认为“一种志业”的
   “一种”,似乎显得多余。———编者注
   25. 关于德语“ 狊狋犲狉犻犾犲犃狌犳 犵 犲狉犲 犵 狋犺犲犻狋 ”(对应的英文为 狊狋犲狉犻犾犲犲狓犮犻狋犪狋犻狅狀 )的译法问题。三联版译
   作“无生育力的亢奋”,台湾钱永祥先生译为“没有结果的亢奋”;旅美学者陆孜伟认为拟译作
   “不结果实的亢奋”。该词虽然为韦伯引用自齐美尔,用以揶揄当时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激
   进的青年革命者,不过 犚狅狀犪犾犱犛 狆 犲犻狉狊 英译本的注释表明该词最先由歌德使用,以嘲讽当时法
   国革命者。总之,该词并不能表明韦伯与齐美尔两人间的分歧。———编者注
   26. 韦伯认为,齐美尔这种纯粹的生命体验曲解了“客观认识”( 狅犫 犼 犲犮狋犻狏犲狌狀犱犲狉狊狋犪狀犱犻狀 犵 )中的
   逻辑性,更为直接地指出齐美尔的心 理 分 析 并 非 科 学 家 所 用 的 客 观 研 究 方 法( 犖犲犱犲犾犿犪狀狀 ,
   1994 : 85-100 )。另一方面内德尔曼的观点相当新颖,他认为韦伯对齐美尔思想的一系列赞
   扬亦是对他最大的批评,因为韦伯的评语倾向凸显了齐美尔思想中的心理分析( 狆 狊 狔 犮犺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
   狑犪 狔狅犳犳狅狉犿狌犾犪狋犻狅狀 )和微妙的观察( 狊狌犫狋犾犲狅 狆 犻狀犻狅狀狊 ),这更像对一个艺术家的赞扬,却不适用于
   一个科学家( 犠犲犫犲狉 , 1980-81 : 76-81 )。莱文指出,韦伯写作经济与社会时对齐美尔的批评
   更加激烈。他著有“齐 美 尔 作 为 货 币 经 济 的 社 会 学 家 和 理 论 家”( 犌犲狅狉 犵犛犻犿犿犲犾犪犾狊犛狅犻狅犾狅 犵
   狌狀犱犜犺犲狅狉犲狋犻犽犲狉犱犲狉犌犲犾犱狑犻狉狋狊犮犺犪犳狋 )一 文,但 是 因 为 担 心 影 响 齐 美 尔 教 职 而 一 直 没 有 发 表
   ( 犠犲犫犲狉 , 1980-81 : 76-81 )。
   27. 浪漫主义的人格理念是有机的、整体的,强调由内向外的自然生长,以对抗受非人格、普
   遍科学法则支配的世界,关于这一理念,可参见 犅犲犻狊犲狉 ( 2003 : 88-105 )。
    · 1 1 6 ·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