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14
齐美尔论个性
个体可以存在于人性之中,而人性是个体价值的衡量标准。尼采不同
于 犛狅 狆 犺犻狊犿 ,在后者那里,只有内省的个体能够找到自我,对尼采来说,
个体对自 我 的 发 现 伴 随 着 他 对 人 性 发 展 或 是 衰 落 的 认 知 ( 犛犻犿犿犲犾 ,
1991 : 161 )。可以说,真正有个性的人,即贵族,恰恰最不沉浸于自我世
界,他对待自己同样严格,因为他用整个生命的尊严感来衡量自己的价
值,而不是根据处境或者自己的喜好来行动( 犛犻犿犿犲犾 , 1991 : 162 )。 12 这
样的个体拥有一种和生命进取貌似冲突的禁欲气质,因为他不会将主
观的快乐痛苦与否的体验作为是否值得的标准。齐美尔援引查拉图斯
特拉的话说:“我要的是快乐吗?查拉图斯特拉问道。‘我要的是工作
……自由意味着对压力、艰苦的工作、匮乏,甚至生活更多的无动于衷
……我对自己完全无所谓;我不希望从我的认识中获得更多的好处,我
也不想避免有可能从中带来的不利。如果一个人要的是幸福,那他只
能属于那群精神贫乏的人。’”( 犛犻犿犿犲犾 , 1991 : 167 )个性代表的不是恣
意,不是感官的放纵,而是生命成长富有活力的状态。当生命不断攀升
的时候,它会更自律而严肃。
所以,贵族精神带有严肃的道德意味。至于贵族和人群的关系,贵
族对于外部社会保持一种漠然( 犻狀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 )的态度。然而,贵族代表的
精神个体却提升了整个类存在的活力。齐美尔认为,尼采带来了一种
新的道德观,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文明的伟大并不体现于社会意义上的
平均人,而体现于一些特殊的个体,比如米开朗琪罗,比如贝多芬。“如
果将贵族精神的原理推到极端的话,我们会认为人性的客观价值一定
是由一些最杰出的个体表现出来的,而大众体验到的痛苦、压迫甚至停
滞可能是人性上升的某种代价。”( 犛犻犿犿犲犾 , 1991 : 162 )这是和民主社会
以一般人的幸福为目标的福利观念完全不一样的道德观念。
这样一种观念有其危险之处,然而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一个伦理基
础。在齐美尔看来,尼采比叔本华更具道德感,因为他能直面个体主义
的现代处境,而不是诉诸于形而上学的抽象统一而将这个问题取消。
有深度的个体灵魂是一个完整的微观世界,他和另一灵魂之间的隔绝,
并不能通过任何简单的社会团结的方案来挽救。尼采恰恰是通过塑造
12. 齐美尔将此形容为,“贵族精神体现在能够客观地对待对手的反对意见,能够公平地论辩,
而不被拖入主观的情绪风暴中”( 犛犻犿犿犲犾 , 1991 : 162 )。
· 1 0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