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08

齐美尔论个性


   赎。这就是小说的反讽( 犻狉狅狀 狔         ),能使脆弱的世界自我纠正,使个体与
   整体的关系在感觉上逐渐趋向一种有机的状态。 5

       可以说,小说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原子内在精神世界的无限扩展,它
   是十九世纪个体主义的必然后果。用齐美尔的话说,这是一个无限扩
   展并具创造力的灵魂。它不可能存在于古希腊的世界。因为在后者那
   里,灵魂的运动始终受制于宇宙的节律。对永恒之在的探索、敬畏和
   爱,而不是灵魂的自由,才是柏拉图精神之爱的实质。这个有深度的灵
   魂只存在于现代社会,它对应的恰恰是共同体的瓦解和普遍意义的缺
   失。原子的内在是活泼的生命运动。齐美尔认为,失去了整全宇宙之
   支撑,现代人的生命感体现为活泼的富有生机的运动( 狏犻狋犪犾犿狅狏犲犿犲狀狋 )
   ( 犛犻犿犿犲犾 , 1972 : 238 ),它不断变换,它的节奏是常新的,与希腊人依从
   的永恒截然不同。灵魂不再能从瞬间的时刻里面把握永恒之在,它能
   捕捉的只有这个瞬间。这样一个运动着的,甚至是躁动不安的灵魂,源
   源不断地从内在创造意义。尽管在希腊人眼里,这样的个体过于肤浅
   而短暂,他感知到的只是瞬间意志的投射。而在现代人看来,只有灵魂
   内在的独特之光才能赋予世界意义,当它延展为一种普遍时,它的意义
   感不断被稀释。
       这样一种孤独、独特而内向的个体,在齐美尔看来,是十九世纪现
   代性危机的表现,但也蕴含着一些新的可能。在面对这一处境时,经典
   社会思想家探索不同的出路。比如,马克思希望通过革命和现实的政
   治手段恢复人类原初的、未被异化的社会性的存在;涂尔干则是希望在
   现代社会复杂系统的连带中找到平衡个体自由和社会团结的可能;齐
   美尔则以最反社会学的方式,试图基于个性如何可能这个角度,来纠正
   个体主义的危险。这是齐美尔生命哲学最根本的思考,也是他从尼采
   那里继承的思路,即通过塑造个体精神来反抗个体主义。尼采关于精
   神贵族的讨论直接影响了齐美尔在个体精神中洞悉普遍意义的取向;
   而且,齐美尔还更进一步地从生存结构本身探讨了作为生命最根本动
   力的来源的权力意志( 犠犻犾犾狋狅犘狅狑犲狉 )。



   5. 小说的虚拟世界成了现代个体灵魂的故乡,如卢卡奇所言,“小说中具有主体(即创作者或
   艺术家)先验上的!求、并发其写作动机的形而上的苦难,以及其在作品务求作出对现世形式
   无可憾动的运作轨迹的呼应,三者之间的完全对应和汇合”( 犔狌犽á犮狊 , 1974 : 40 )。

                                                          · 1 0 1 ·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