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05

社会· 2018 · 6

   认可了原子作为基本存在形式的自主性和偶然性( 犮犺犪狀犮犲 )。
       从原子论出发,可以引申出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在传统社
   会中,个体就如德谟克利特理解的原子一般,无法独立存在,其意义必
   然是在于作为更大的一部分,因此当时的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而个
   体的命运亦是必然的。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中,个体获取更多空间和
   自由,个体内在形成了自我和个性,引致个体和整体的对立。有机整体
   不再是个体的归属,个体能有意识地反对自身必然的命运,因而各自变
   成分散存在的单位,社会组织的形成亦趋向按照个体的主观意识而出
   现。在此前题下,马克思看出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原子的 “质”和现
   代个体 的 “个 性”的 模 拟 对 于 现 代 社 会 组 织 模 式 的 启 示 性。马 克 思
   ( 1961 : 2-3 )在“序”中写道:“普罗米修斯自己承认道:‘说句真话,我痛
   恨所有的神灵。’这是他的自白、他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他反对一切天
   上的和地下的神灵,因为这些神灵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
   性。不应该有任何神灵同人的自我意识并列。”这是青年马克思对原子
   社会中自由的期望。
       而齐美尔更进一步地指出,原子个体的自由与整个社会系统由抽
   象原则构筑的稳定性之间形成了最大的紧张。在他看来,以纸币为媒
   介的货币经济得以充分实现的条件是社会互动变得更复杂也更稳定。
   这只要对比一下中世纪就一清二楚。在中世纪经济活动中,金银或是
   其他拥有具体价值的货币不可或缺的,因为经济活动仍然是不稳定而
   散漫的。纸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沟通经济活动的时候,起关键作用
   的是对货币的心理预期( 犛犻犿犿犲犾 , 1978 : 172-173 )。而这样的社会系
   统与原生形态的共同体完全不同,因为个体并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也无法自然地理解它。所以齐美尔才说,货币经济构筑的现象世界,只
   有借助于我们的智识反思( 犻狀狋犲犾犾犲犮狋 ),才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现实。货币
   作为沟通物质交换的工具,实现了最抽象层面的交换。货币是一个具
   体商品,然而它没有任何特殊性质,这使得它可以和所有物质交换。借
   助货币实现的每个当下的具体的交换活动,只有在整个货币经济的一
   般规则的支配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这种关系,好比现代个体与世界的
   关系。虽然个体与世界的互动体现在每个当下的片段之中,然而其整
   体意义却只有借助于个体的精神活动才得以呈现。可以说,现实感并
   非来自于现实,而来自于主观认知( 犛犻犿犿犲犾 , 1978 : 129 )。

    · 9 8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