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02

齐美尔论个性


   史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对个性的定义和接纳是不一样的。而齐美
   尔阐述的个性,针对的是十九世纪个体主义盛行的情境。在“ 1870 年以
   来德国生活和思想的趋向”(西美尔, 2003 : 182-235 )一文中,齐美尔指
   出,自德国统一以来,工业的发展和物质的繁盛伴随着极端个体主义倾
   向的出现。社会关系的扩大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纽带以及个人
   的自我克制,尤其是弱化了年轻人对权威的尊重。一种没有节制的个人
   中心主义蔓延开来,且伴随着各种盲目的模仿和疯狂的造神。齐美尔的
   个性观针对的正是这种个体主义的问题。作为个性载体的个体是孤零
   零的个体,不仅与任何基于血缘和地域而构成的共同体相分离,甚至与
   作为一个普遍的类存在的人类群体相分离。这种个体和文艺复兴及启
   蒙时代的个体都不一样。他出现的历史条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成熟。
       在齐美尔看来,文艺复兴从内在和外在将个体从中世纪的各类共
   同体中释放出来。彰显个性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然而,文艺复兴
   的个性观注重的是比较和差异,“个体希望显得与众不同;希望能用现
   有的形式将自己装点得更加出类拔萃”( 犛犻犿犿犲犾 , 1972 : 217 )。简而言
   之,追求卓越是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观的核心内容。无论是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还是提香,在他们作品中呈现的个体都没有背离理想化的自然。
   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多地是社会学意义( 狊狅犮犻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 )上的,即在相互比
   较中展现自己的出众( 犛犻犿犿犲犾 , 2005 : 87 )。
       十八世纪启蒙后的个性观,关照的不再是差别,而是自由。重农学
   派的经济学将个体对经济利益的渴望视为自然秩序的重要一环。卢梭
   更是认为败坏的历史社会是个体自由的桎梏。对个体自由的珍视推动
   了法国大革命,而这种精神最崇高的表达则体现在康德和费希特两人
   的哲学之中。自我才是可知世界的承担者,也成就了道德价值的绝对
   自主性( 犛犻犿犿犲犾 , 1972 : 218 )。然而,启蒙释放的个性是普遍意义上的,
   它和十九世纪以后的个性有着本质差异。启蒙意义上的个性剥除了具
   体的历史社会的特性,“人类从一切与他自然异质的条件中解放出来,
   唯一留下的就是他之所以为他的那部分实质”( 犛犻犿犿犲犾 , 1972 : 220 );
   在齐美尔看来,这部分特质是整个人类共享的。譬如法国大革命中甚
   至禁止工人为了保护他们的具体权益而加入公会:因为这样一种结合
   会限制工人个体自由( 犛犻犿犿犲犾 , 1972 : 272 )。所以十八世纪的个体观念
   带有兼容并包的世界性( 犮狅狊犿狅 狆 狅犾犻狋犪狀 )。作为道德承担者的孤独的个

                                                           · 9 5 ·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