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07
社会· 2018 · 6
理论》中有深入阐述。他指出,古典史诗中的人物缺乏个性,因为个体
与世界的统一,个体对城邦有自发性( 狊 狆 狅狀狋犪狀犲犻狋 狔 )的归属感。用涂尔
干 的 话 来 说,其 高 度 的 社 会 团 结 来 自 于 个 体 与 个 体 之 间 的 同 质
( 犺狅犿狅 犵 犲狀狅狌狊 ),由此引申出他们对总体的自发认同。个体为城邦服务
的同时,也是为自己服务;城邦的衰落亦是个体的衰落。一切主观意识
与客观世界都是一个浑沌而闭合( 犮犾狅狊犲犱 )的整体,无法互相分离。在
世界之中的个体缺乏个性( 犐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犻狋 狔 ),纯粹是一个平面( 犳犾犪狋 )的存
在。然而,这种缺乏个性的个体反而活得更满足。因为个体主观意识
要求的正是客观世界能提供的,不多不少;世间规律( 狉犺 狔 狋犺犿 )达至平
衡,万物之间达至协调( 犺犪狉犿狅狀 狔 )。在心灵如此满足的时代,个体能在
客观世界得到一切主观所!望的。齐美尔也同样指出,希腊人的主观
意识是有限的,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建立在对客观之在( 犫犲犻狀 犵 )的感知之
上,他们把握的是整全的宇宙( 犮狅狊犿狅狊 ),并对其满怀敬意。智识对世界
的探寻,并不是无目标的,它最终的方向完全是由涵纳万物的、自足的
永恒之在( 犫犲犻狀 犵 )而决定( 犛犻犿犿犲犾 , 1972 : 236 )。
然而,现代社会的分工彻底打破了整全的世界。分工意味着个体
只是片面地与世界发生关系。个体之间,如同分散的原子一般,令自身
感受到作为一个更大的存在之一份子的连续性( 犮狅狀狊犻狊狋犲狀犮 狔 )将不复存
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异化,甚至对彼此产生厌倦和敌意。每个独
立个体所渴望的不再一致,而世界亦再不能向其提供目标。世界亦不
再是个体的故乡,这是一个无乡( 犺狅犿犲犾犲狊狊 )的状态,从此灵魂所属之地
皆在世界以外。对于这些散落的原子个体来说,外在的世界是界限,而
灵魂渴望摆脱这个界限。
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精神家园,将客观世
界为个体套上的束缚予以消除( 狑狉犻狋犲狅犳犳 ),使个体在小说世界中,亦即
精神创造的世界中,能再次与另一个个体,甚至整个类存在或世界达成
统一。然而,小说达到的和解实际上是虚构的。它以虚构的形式,极致
地表达了 现 代 个 体 在 意 识 上 体 验 到 一 种 断 裂,即 客 观 世 界 的 惰 性
( 犻狀犲狉狋犻犪 )和主观意识渴求之间的不一致。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世界是互
相分离的两部分,之间必然牵涉障碍、困难和冲突,然而恰恰是这种形
式令小说世界以外的个体(即作者和读者),在小说主人公与世界相对
抗并自我实践的同时,最终能和小说中的世界达成共鸣而得到自我救
· 1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