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66
现代生命的“社会化”图景
永远如此生活,亦即,仿佛真有一种永恒轮回。”( 犌犛犌10 : 400 )尼采用
有限存在的永恒轮回将人置于有限与无限之间,作为存在与生成之间
的“将近”。
“有一天,当一个魔鬼尾随你进入你最深的孤独之中,对你说:‘这
种生活,正如你经历着并经历过的那样,你必将再一次,无数次地经历。
然而它将失去任何新意,你生命中的一切,不论多么渺小或伟大,一切
都将以同样的顺序轮回。存在的永恒沙漏也将一再倒转,尘归尘,土归
土,你也将随之一道转动。’假如那个念头胜利,它将改变现存的你。你
时时刻刻追问:‘你还想再一次、无数次经历这一切吗?’问题的重量或
许会把你碾碎。你必须多么善待自己和生命?以便除了这道最终的、
永恒的确认,别无所求。”( 犌犛犌10 : 393-394 )“永恒轮回”设定的问题
迫使人为此世生命赋予非常强的伦理性,即便不断轮回,生命的高贵也
是严格世俗性的,不需要任何超验的东西来给定。齐美尔强调尼采学
说中生命对社会的敌意、对不断超越的强烈渴望,虽未通过尼采提供答
案,至少已经揭示了问题。
五、生命直观:在康德与歌德之间
外在化的、分裂的现代世界如何回到统一的生命图景呢?齐美尔
基于他对康德与歌德的解读,认为契合当今情形的生命观只能在康德
与歌德之间寻找。
康德问道:“自然何以可能?”针对的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自然
无非是存在者之间可 理 解 的、有规 律的相 互关 联,只是 表象,而表象
活动( 犞狅狉狊狋犲犾犾犲狀 )的条件就是一切客体 的条 件,“我”通过知性 将感觉
材料领会成经验的对象,以此不断生成客观世界( 犌犛犌10 : 124 )。这
一经验世界彼岸还有一些事物不是为我们而存在,即物自身,康德将
绝对性落在这一决 然 彼 岸 的领域 之 中。总 而言之,按照齐美 尔的解
读,康德通过将自然归结为主体的表象,将绝对性置于经验世界之外
来回应主体—客体 的 问 题。当然,这 种方 案 也 必 须 付 出 代 价。生 命
内容的各个碎片得以统一为世界,主体与客体得以统一,都是凭借着
同一个事实,即我们知 道,可 这一 事实 相应 地划定 了限 度,一 切存在
者的内容都只能在其可知性这一形式内被把握( 犌犛犌10 : 125 ),而主
体仿佛沦为某种认 知 功 能。齐美 尔作 为著 名的新 康德 主义者,确实
· 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