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63

社会· 2018 · 5

   至少算是一种关系。太过密集的都市刺激让人招架不了,可与所有人
   都毫无关系也会令人无法忍受。人在应对都市生活的时候,也渴望建
   立关系,可惜在以货币为符号的抽象互动中很难滋生亲密关系。爱要
   求人格的契合,哪怕仅仅喜欢一个人也得针对具体的、完整的人,几乎
   没有谁因为抽象原则而爱上任何一个人,遑论爱上无数人;反感则不
   然,因为对方举止不文明而反感所有路人,这是相当常见的事,既不需
   要任何具体的理由,也不需要对这些路人的生活感兴趣抑或投入感情。
   由此说来,反感比爱更接近现代生活的常态。
       齐美尔有关反感的论断折射出了他对现代生命处境的诊断:以抽
   象原则来构建世界与自我时,生命经验这个人来说其实都无所谓,充其
   量像反感这样略有波澜,归根结底没什么本质区别。很多人切身感到
   终极目标的缺乏,进而迫切地渴望投身到某种支配一切生活细节的理
   想之中,例如社会正义或社会主义,这些理想的强大力量固然有其内在
   原因,但深究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生命对终极价值的渴求。
       早在古典时期尤其是基督教早期,对绝对价值的渴求就已经成为
   一个与生命密切相关的问题。享乐主义强调当下感官享乐即目的本
   身,强行剥除生命对绝对事物的渴望。不过,当时人们对神秘主义的狂
   热足以证明享乐主义没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次给出终极意义的
   是基督教。基督教的救赎用上帝之国提供终极意义,超越相对的生命。
   可直至近代,基督教对人们的掌控力渐弱,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渴望因
   长期得到满足,一旦答案空缺,反而变得更为迫切。“这种渴望是基督
   教的遗产。它留下一种对生命运动之确定性的渴望,后来成了一股空
   洞的冲动,渴望着不可及的目标。”( 犌犛犌10 : 178 )
       齐美尔认为,叔本 华 为 现 代 人“空 洞的冲 动”提 供 了最清 晰的哲
   学表达:意志是主观生 命 的 实 质,倘若 对存 在而言 有什 么是绝对 的,
   那就是存在是一场 无 休 止 的催促,一 次持 续不 断的自 我超越。一切
   事物都只是意志的表象而已,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因此意志只会遭遇
   到自身继而超越,永远处于不满( 犌犛犌10 : 178 )之中。意志作 为存在
   之绝对有两层含义:人的 存 在 不只是 单个 行为 的总和,总 有某 种“不
   止于 此 ”( 犕犲犺狉犪犾狊犱犻犲狊 )紧 挨 着 一 切 “这 个 那 个 ”( 犇犻犲狊 )( 犌犛犌10 :
   206 ),似乎每一行为之后都有一股力,既承载它又要超越它,这种“不
   止于此”正是存在感的 一 部 分;另 一层 意思 是强调 在叔 本华之前,人

    · 5 6 ·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