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59

社会· 2018 · 5

   动的余韵像这样耗散在无缘无故的哄闹之中,然后才能平息。”( 犌犛犌
   11 : 373 )
       除了丧失目标与和解,讨价还价或者说交换是另一种缓和客观冲
   突的方式。交换预设了人具有一种超出直接欲望和偏好的能力,它意
   味着用可交换性来避免激烈冲突,就此而论,交换是最契合现代世界的
   方式。

       三、外在化的现代世界

       古今之间,人与周遭打交道进而构建自我的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原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直接也更短促,想要什么就去拿,受到阻
   碍可能得打一架,就像物物交换一样,目的近在眼前,手段并不会遮蔽
   目的,随着目的实现,手段也就淡出视野。人们闲谈或辩论,却仅仅是
   为了生存而利用语言与知识,不是为了知识而活,换句话说,知识或语
   言本身并不支配他们之间的关系。
       随着群体规模日趋庞大,交换亦越来越复杂,乃至直接交换难以为
   继,人们便逐渐分离出各种“功能”,片面地与更大规模的人群交换。当
   分离出的功能越来越片面,亦即越来越抽象时,交换关系也变得抽象,
   甚至逐渐发展出独立的运转逻辑与结构,成了某种外在于个体意志和
   行动的物。譬如说,科学发展出它自己的一整套运转逻辑,不再是人们
   活着并发生关联的临时性手段而已,毋宁说人与人是为了科学才相互
   接触,他们只不过是科学逻辑下的某种“功能”载体而已。人与周遭的
   关系像这样被不同的客观秩序割据,而所谓的活着也就成了诸多功能
   碎片的拼凑,已经很难确切地感受到他到底在什么意义上还是一个人。
   这样一来固然会滋生更多客观冲突,然而这些冲突至多是某客观原则
   之下“功能”碎片的冲突,不会牵涉到整个人格,仍旧留有遵循原则讨价
   还价的余地,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非人格化,正是现代人从
   冲突中部分解脱的关键。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里举了一个例子来描述这种古今社会化形式
   上的差别。中世纪时,臣民要在君主或领主出行时为他们和随从提供
   沿途食宿。起初这是直接指向个人的无限义务。后来,这项义务有了
   更加具体的规定,指向他的劳动产物:为哪些人员提供怎样的食宿,需
   要照顾多少马匹,甚至具体到食物或餐具的品质与数量等等。关于物

    · 5 2 ·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