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62

现代生命的“社会化”图景


   终极目的。唯独在这样的文化处境下,才出现对终极目的和生命意义
   的需求。”( 犌犛犌10 : 177 )

       四、重返生命意志
       现代生活最深刻的 问 题 缘于:渐 趋客 观的社 会化 形 式 与 个 体 生
   命的张力达到前所 未 有 的 程度。现代 人的 确不再 遭受 人身奴役,但
   他相较于中古人所感 到 的自 由,其实 在某 种程度 上仅 仅是上 述 张力
   的表现而已。当各种 外 在 技 术将 生活 分别组 织起 来时,尽管 我们服
   从这些技术,这种服 从 却 不像 原本 的奴役 那么 痛苦。当我们 在客观
   原则之下与人发生抽 象 局部 的冲 突 时,毕 竟并 非整个 人格都 牵扯在
   内,因而也激不起强烈的痛苦或快乐,他随时可以从任何具体的社会
   关系中挣脱出来。然 而 问题 也随 之而 生,这套 抽象的 关联确 实可能
   威胁不到人格,却也没法构建任何深刻的关系,身处其中的人很难感
   受到“命运”并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任何人或事情之中。就像绑在柱子
   上的奥德修斯,他必须 切 断自 己与 周遭世 界的 直接关联,拉 开 距离,
   但又渴望着与周遭统一。这种处境最微妙地表现在都市人的特定敌
   意当中,即反感( 犃狏犲狉狊犻狅狀 ):“反 感,一 种 相 互 陌 生( 犉狉犲犿犱犺犲犻狋 )与 排 斥
   ( 犃犫狊狋狅狌狀 犵 )的感觉,在接触变得更亲密的一瞬,立即转化成实在的恨
   与冲突”( 犌犛犌11 : 290 )。
       如果在传统乡村中,人持续暴露在相似事物的影响下,对它们的
   感受就会变得稍微迟 钝 些,可 惜 现代 都市 生活不 容许 人熟悉 任 何事
   物。人根本无力招架 向 他疯 狂涌 来 的异 质事 物带 来的 刺激,于是都
   市人为了保护人格,用 脑,不 动心,他可以 用不 敏感的且最能 容忍距
   离的理智来应对都市生活,这样一来,他人乃至自己的生活都成为理
   解的对象,而 非 感 受 的 对 象。反 感 就 是 这 种 应 对 方 式 的 情 感 表 现。
   反感不针对任何特 定 的 内 容或对 象,它抗 拒的 是任何 亲密接触。反
   感能够将自己不得不 接 触的 大部 分 人和 物都 放在 一个 较远的距 离,
   之后理智出场。按照齐美尔的观点,作为自保情感的反感与爱相比,
   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处于更加底层、基础的位置,为更大范围的人所共
   有,阈值也更低。
       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实际上使敌意成了他与无数陌生人和事物建立
   关系仅剩的可能形式之一。反感相较于漠不关心( 犌犾犲犻犮犺 犵 ü犾狋犻 犵 犽犲犻狋 ),

                                                           · 5 5 ·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