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64

现代生命的“社会化”图景


   以理性人为模范,被理 解 为 受 限于现 象世 界的 种种偏 差始终 未 完成
   的人,“成为你所是”。在康德的架构当中,认知的条件同时也是认知
   对象的条件,理性成 为 人 最根 本的 存在。叔本 华则突 破了这 样的理
   性主义,在他看来,理性 只是 意志 的工 具或结 果,是 现 实中的 人自我
   生产的产物,人在逻辑推理中也能感到更深层的力在驱动。所以,意
   志并非与理性 相 对,而 是 在 理 性 之 外,因 此 也 外 在 于 理 性 的 对 立 面
   ( 犌犛犌10 : 210 )。在康德那里,意识与存在的对立尚未进入视野,经验
   意识是真实存在,而物自身是观念,不过在尝试探寻物自身的可能内
   容时,康德的确以理 性 为 首要 路径。相较 于意 识,以浪 漫派、物质论
   和历史主义为例,十 九 世 纪 思 想家 则将存在视 为核 心。齐美 尔对叔
   本华从形而上学推论出的悲观主义并没有太看重,在他看来,叔本华
   的核心洞察是人的 不 系 于 意识的 存 在感。存在是 一种 形而上运 动,
   人不是理性地设定明确目的然后付诸行动,人之所以有目的,是因为
   人最根本的意志不断驱动他。
       “生命之总 体 有 别 于 其 个 别 部 分 的 总 和,而 是 某 种 事 实 性 的 统
   一。在每一个别部分当中,我们感到统一正是它的实质,与此同时又
   似乎是生命的 厄 运,厄 运 并 非 降 临 到 生 命 头 上,这 厄 运 就 是 生 命 本
   身。”( 犌犛犌10 : 213 )暂时逃避痛 苦 的 方 式 有 三 种:审 美 救 赎,道 德 和
   主体否定自身。道德 即 超 越 个体 性的 分隔,人 感到自己与另 一独立
   自我在本质 上 同 一,而 不 是 对 立。不 过,在 叔 本 华 这 里 没 有 道 德 律
   令,同情和道德都只源 于 这 一 事 实:意 志表 现于所 有事 物中,所有存
   在根本而言都是同 一 的。因 此,正义 内在 于个体 与他 自身存 在 的关
   系,与社会、历史或其他关系不相干。不同于康德,在叔本华那里,事
   物的道德特质是给定 的,行 为 也是 被意志 深刻 决定的,不过,意志并
   不是依照特定情形,为每一次行为作出决定的,因而也谈不上任何义
   务规定。意识不止指向已完成的行动,也指向本质存在,并在二者之
   间建立关系。我们的 存 在 与 我们 的行 为相关,每一 刻的行为 都反映
   我们是谁。叔本华的道德学说只有意志没有规范。意志不再只是特
   定情形下的动机,而是存在之根本,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同时,个体的
   任何行为都只是了解 自 己存 在本 质 的机 会,所 有行为都被缚 于恒定
   的存在,于是减轻了我们对特定个别行为的责任,却将人置于必须坚
   守本质存在的位置。

                                                           · 5 7 ·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