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24

货币之桥上的迷失者


   度量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在经济活动中,符号货币自身的物质形态被
   忽略,人们关心的只是其中的量化关系———“它能买多少东西、这个东
   西值 多 少 钱 ”,因 为 符 号 货 币 是 一 切 价 值 的 公 分 母 ( 犮狅犿犿狅狀
   犱犲狀狅犿犻狀犪狋狅狉 )。例如,人们会认为标价 100 元的笔比标价 10 元的笔值
   钱(尽管两只笔的外形和材质一样)。当一切商品都可以用货币的面额
   来衡量时,商品的价值就在观念上取决于面额的大小。也就是说,在符
   号货币阶段,经济活动中量的规定性取代了质的规定性,这与货币自身
   无特性、只有作为手段的功能性价值密切相关。在人类生活中,货币符
   号功能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它向人类文明传达着自身的意义,而在货币
   经济繁荣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无处不受货币交易的影响,这也就注
   定了现代生活会具备货币品格。 12
       (三)货币在目的序列中的位置:由纯粹的手段成为目的本身
       在齐美尔看来,人类的行动有两种类型,即本能性行动和目的性行
   动,二者的区分在于行动是出于纯粹无意识的本能渴望,还是有意识的
   面向目标的努力。例如,为填饱肚子而进食属于本能性行动、美食家为
   评点而进食属于目的性行动。在这一区分背景下,两种行动的另一个
   需要被强调的差异是:本能性行动并不涉及“他者”,在活动之中没有主
   体与客 体 的 分 离,即 “整 个 过 程 都 限 定 在 个 体 自 身 之 内”( 犛犻犿犿犲犾 ,
   1990 : 206 );在目的性行动,主体首先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客体),而
   后向此目标努力,即“目的性行动的基本意义上主客之间的互动……是
   处于自觉自愿的自我与外在的自然之间的一种互动”( 犛犻犿犿犲犾 , 1990 :
   206207 )。 13 既然目的性行动是心理目的现实化的过程,就离不开手段
   的帮忙,并且,目标的最终实现往往要经过诸多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
   节和最终目标一起构成了目的链条( 狋犲犾犲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犮犺犪犻狀 ),如要实现 犇 ,
   就需要建立 犃 →犅 →犆 →犇 的关联,并且,链条中的内在因果关系要被熟


   12. 对于货币在社会中的符号功能的实现,齐美尔认为可以在“时尚”现象中看到相似的过程:
   时尚原本只是特定阶层品味的表达,当其他阶层的人们开始对其模仿时,它就成为一种流行
   的时尚,有了自成一体的特有模式和独特意义,而追随时尚的风格仿佛就意味着占有了时尚
   所表征的意义,如农妇模仿贵妇的穿衣风格,就好像可以以此提升自己的身价。同样的逻辑:
   货币可以普遍地用于交换,就好像一切都可以用量化的货币来购买一样。
   13. 不难发现,齐美尔的目的性行动即价值实现的活动。“我大致在同一的意义上使用价值与
   目的这两个概念,……它们实际上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而已:从理论———情感上来看是一
   种价值,从实践———意志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目的。”( 犛犻犿犿犲犾 , 1990 : 230 )

                                                           · 1 7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