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17

社会· 2018 · 5

   “理想型”的层面上把握“货币”———货币是“可交换性的纯粹的形式”。
   然而,对货币现象的充分把握离不开回到货币的最初形态中去,需要在
   与货币的历史形态演变同步的货币自身的逻辑演进中指明货币的品格
   及其符号意义,即货币何以成其为“货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围绕商品、货币、价值的讨论无疑为齐美尔提
   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被用货币表达是价
   值形式发展的最后结果,凝结在货币中的是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齐美尔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排斥,其笔下的“客体(对象)价
   值”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近似于马克思的“(交
   换)价值”。尽管如此,理论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在齐美尔看来,价值是
   独立于主体与客体的第三方,在价值表象背后的是主体的需要,价值要
   在交换活动中才能被实现,经济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李凌
   静, 2016 );与此相对,在马克思( 2009 )看来,价值即意味着经济价值,它
   是商品(客体)的属性,是劳动的产物,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
   系,并且,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前提,(交换)价值中凝结着(客观
   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认识方式
   的不同,另一方面来自于理论的核心关注点不同。马克思在唯物主义
   的立场上,要通过分析货币(实体货币)由商品向资本的转化过程来揭
   示经济活动中所隐藏的剥削陷阱,进而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支持;
   齐美尔则从新康德主义的价值论入手,试图通过分析货币现象与人的
   心理现象的同构性,揭示现代人在货币经济影响下日益迷失个性色彩
   的生存处境。恰在关于货币问题的讨论中,二人的分歧得到了充分展
   现,齐美尔的货币的“符号”意义逐渐凸显。
       (一)从物质性到功能性货币
       齐美尔一再强调他对货币的兴趣是非历史的,正如他以为认识“货
   币”的最好方式不是从货币现象的起源处把握它的实质,而是从货币发
   展的最成熟形态中“提取” 7 关于货币特性的信息。但回到货币现象的
   起源处依然有意义,因为,可以在货币形态的转变过程中知晓“货币何


   7. 在齐美尔看来,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于探索“社会”的“萌芽形式”,在于揭示社会形式的生成
   逻辑、内在机理,这类似于几何学对物理现象的抽象、提纯。

    · 1 0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