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14
货币之桥上的迷失者
永恒”),齐美尔尝试捕捉心灵的现代形式即现代性体验,并以此作为时
代精神的表征,并且“这些偶然性的画面”是打开社会现实的总体性的
钥匙(弗里斯比, 2016 : 76 ),也是在此意义上,齐美尔被赋予社会学的印
,
象主义者的形象( 犉狉犻狊犫 狔1981 )。
对个体心理活动和个体体验的重视被认为是齐美尔现代性思考的
重要特点之一。这一思考倾向除了延续上述美学现代性传统之外,也受
“世纪末( 犳犻狀犱犲狊犻犲犮犾犲 )”情绪的影响。 19 世纪末的西方知识界涌动着一
股思潮,作为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其产生的现实契机在于知识分子经历
政治活动的挫败后,转而“逃入”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其产生的思想契机
在于知识分子发觉原先的理论范式无力解释现代个体的生存问题,因为
在他们看来,现代“人”的“自然”不再是启蒙时期所宣扬的理性,而是有
了更丰富的内容。思想家们开始认为,人不只是理性的动物,更是具有
情感 和 本 能 的 生 命。在 他 们 看 来 时 代 的 担 纲 者 不 再 是 “理 性 的 人”
( 狉犪狋犻狅狀犪犾犿犪狀 )而是“心理的人”( 狊犮犺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犿犪狀 )(休斯克, 2007 : 2 )。这
狆狔
样一来,对时代问题的诊断就转向了对现代个体生存体验的心理分析和
对现代个体生命意志的强调。
勒庞对群体心理的精彩解读和弗洛伊德对个体心理的深入剖析为
心理分析奠定了合法地位,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哲学则开辟了通过把握
生命意志来探求人生终极目的的道路。艺术领域中“分离派”( 狊犲犮犲狊狊犻狅狀 )
对传统艺术风格的反叛也象征着新的审美旨趣的出现,这一旨趣的典型
特征是通过召唤被埋葬的古希腊本能力量———狄俄尼索斯、海吉亚、复
仇三女神,来追求对抗古典资产阶级传统的现代性。在两股思潮的张力
中,齐美尔的思考显然深受“世纪末”情绪的浸染。在他看来,理性认知不
足以使人们把握自身及所处的时代,作为理性认知能力的激发者的情感、
意志才是真正支配现代人生存的原初力量,也唯有通过对这两种力量的了
解和调动,现代人才有可能对抗物化的侵蚀、保持自身人格的整全。
除去上述思想渊源, 4 齐美尔将对人的心理过程的关注,也与其独
4. 就精神气质而言,无论是彼德莱尔的作品还是世纪末的情绪都具有诺斯替主义( 犌狀狅狊狋犻犮犻狊犻犿 ,或
译灵知主义)文本的文化风格,即“阴郁”。在诺斯替主义经典文本《珍珠之歌》中,传递出了“异乡
人”最初的意向。齐美尔与诺斯替主义或许有某种潜在的关联,尤其在沃格林把诺斯替主义理解
为“对这个世界感到陌生的一种体验……对于存在的恐惧感和从中逃脱的愿望”,并将黑格尔、马
克思、尼采、海德格尔都视为现代诺斯替主义者的意义上(约纳斯, 2006 ;张新樟, 2005 ),齐美尔作
为前承尼采、后启海德格尔的“过渡”思想家,很难从这一传统中被排除。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