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社会》 2018年第4期
P. 124

社会工作何以走向“去社会变革化”?


       私人服务的心理治疗倾向直接影响私人工作者的专业角色认同。
   很多全职从事私人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将自己看作“心理治疗师”而非社
   会工作者,将案主称为“病人”,将自己的服务活动称为“心理治疗”或“心
   理分析”。根据 犖犃犛犠 的调查,很多私人实践的临床工作者,无论是对案
   主还是社会大众,都不愿意将自己称为“社会工作者”( 犓狌狉狕犿犪狀 , 1976 )。
   同时,很多打算毕业后从事私人实践的在校研究生也将自己定位于心理
   治疗师或临床工作者( 犌犻犫犲犾犿犪狀犪狀犱犛犮犺犲狉狏犻狊犺 , 1996 )。
       另外,私 人 工 作 者 大 部 分 是 “美 国 精 神 病 学 社 会 工 作 者 协 会”
   ( 犃犿犲狉犻犮犪狀犃狊狊狅犮犻犪狋犻狅狀狅犳犘狊 狔 犮犺犻犪狋狉犻犮犛狅犮犻犪犾犠狅狉犽犲狉狊 , 犃犃犘犛犠 )或“全国
   精神分析联合会”( 犖犪狋犻狅狀犪犾犘狊 狔 犮犺狅犾狅 犵狔犃狊狊狅犮犻犪狋犻狅狀犳狅狉犘狊 狔 犮犺狅犪狀犪犾 狔 狊犻狊 ,
   犖犘犃犘 )的会员,而不是 犖犃犛犠 ( 犛 狆 犲犮犺狋犪狀犱犆狅狌狉狋狀犲 狔1995 : 119 )。这样
                                                 ,
   一来,私人服务便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心理治疗,其服务的焦点在于案
   主个人而非社会环境。
       (二)效率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去社会变革化”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管理主义”彻底打破了公共部门与市场
   部门的界限,将私人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引入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
   服务机构。与市场化一样,管理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另一大法宝,其核
   心理 念 是 “ 3犈 ”,即 效 果 ( 犲犳犳犲犮狋犻狏犲狀犲狊狊 )、效 率 ( 犲犳犳犻犮犻犲狀犮 狔 )和 经 济
   ( 犲犮狅狀狅犿 狔 ),其中,对于效率的强调是管理主义的终极信仰。
       “效率 = 收益/成本”是管理主义的核心概念,投入(成本)越少,产
   出(收益)越多,效率便越高。那么,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管理者
   便会想方 设 法 降 低 成 本,提 高 收 益。 其 中 “问 责 制”( 犪犮犮狅狌狀狋犪犫犻犾犻狋 狔
  狊 狔 狊狋犲犿 )和“绩效考核”( 犲狉犳狅狉犿犪狀犮犲犲狓犪犿犻狀犲 )是管理主义提升效率的
                        狆
   两个主要策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管理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
   些依赖政府项目的服务机构。
       首先是问责制在社会服务部门中的应用。简单来说,问责制是一
   种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为了对受委托的社会组织
   进行有效监督,这种问责制被广为重视。甚至连那些不受公共部门资
   助的机 构 也 受 到 来 自 资 助 者 问 责 制 的 影 响 ( 犉犪犫狉犻犮犪狀狋犪狀犱犉犻狊犺犲狉 ,
   2002 : 82 )。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问责制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部分
   原因在于购买服务是一个新事物。随着服务购买规模的增加,政府对
   于社会服务机构的问责越来越严格( 犉犪犫狉犻犮犪狀狋犪狀犱犉犻狊犺犲狉 , 2002 : 83 )。

                                                          · 1 1 7 ·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