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社会》2018年第3期
P. 91

社会· 2018 · 3

   同辈群体所接纳,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社会经济回报(布迪厄,
   2004 )。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过程的多维性更加明显,不同层次
   的高校在这一方面会有些差异。学生不仅要掌握特定的文化知识,更
   是会特别重视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试图积累人力资本、文化资
   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等多种资本,同时强化认知能力和情商等非认
   知能力(许多多, 2017 )。文化知识方面与早前应试阶段的标准保持了
   较好的一致性,经过多轮筛选后,可能已与家庭背景关系不大,而其他
   维度(具体如文艺素养、娱乐技能、口语能力、行业知识、社会资本等)在
   大学之前不太被重视,但在大学很重要且受家庭背景影响较大。
       总之,基础教育的应试性与高等教育的多维性组合在一起,为家庭
   背景在高等教育阶段持续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在无法彻底改变高考
   招生制度的情况下,优势阶层可以让子女获得较好的学业成绩争取高
   校入 场 券 的 同 时,通 过 投 资 于 素 质 教 育 或 “影 子 教 育 ”( 狊犺犪犱狅狑
   犲犱狌犮犪狋犻狅狀 )帮助子女积累额外的知识技能、文化素养,以备大学阶段的
   竞争和长期发展之需(吴愈晓等, 2017 ; 犎狌犪狀犱犠狌.2017 )。弱势阶层
   的子女确实可以靠高强度应试教育获得好高校的入场券,但在额外素
   养的投资和积累方面更难。进入大学后,那些曾经不被重视的特征可
   能立马成为学生分化的依据,并影响后续机会的获得。弱势阶层的子
   女可能因为缺乏相对优势和“后劲”而在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求职、职
   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困难(林易, 2010 )。自主招生改革正逐步改变高考
   招生制度,推动初高中教育标准与高等教育标准统一,部分精英高校招
   生已处于双轨状态,为优势阶层采取上述竞争策略提供了方便( 犔犻狌 ,
   犲狋犪犾. , 2014 )。
       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随着社会分化的扩大,不同阶层子女获得
   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发生了分化,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女进入精英大学
   的机会变得更大(吴晓刚, 2016 ),但中下阶层的子女进入大学的相对机
   会没有增加且更多地集中到了普通大学(李春玲, 2014 ),不同层次的学
   校教育过程和结果存在差异。还应该看到,即便进入同一所大学,学生
   在早期教育经历、家庭背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能
   会扩大(吴立云、马建青, 2011 )。这些差异会进一步影响大学期间不同
   维度的分化和后续阶段的机会分配。这也是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仅注
   重学习成绩,还更注重全面综合表现的原因。

    · 8 4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