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社会》2018年第2期
P. 71

社会· 2018 · 2

   理两个职位的分任,这比美国公司的比例高得多。这一发现的精彩之
   处在于,中国政府将美国的公司治理理论在中国变成了现实,这是“操
   演”( 犲狉犳狅狉犿犪狋犻狏犻狋 狔 )理论的一个生动注脚( 犕犪犮犓犲狀狕犻犲 , 2005 )。这一结
       狆
   果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企业行为强大的影响力,而在美国,诸如机构投资
   者和证券分析师这样的金融市场玩家和专业人士群体的影响力虽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不断增大,但还不足够大,还无法迫使企业跟随
   他们所有的偏好和想法。

       四、企业为何采用“股东导向型”公司治理制度:假设与检验

       上文从宏观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股东导向型”公司治理制度会在中
   国得以广泛采用。接下来,笔者将对中国上市公司采用两项具体的“股
   东导向型”公司治理制度提出假设,分别是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任制
   度和独立董事制度。公司的个体特征和外部制度因素会影响公司采用
   “股东导向型”公司治理制度吗?除了政府,金融市场和全球化对中国
   企业采用“股东导向型”公司治理制度是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金融市场影响下的企业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 逐 渐认 识到 苏联 式的高 度集 中 的 社 会 主 义
   计划经济无法产生足 够 的经 济增 长 和技 术创 新,无 法 满足人 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和 愿 望。但 与前 苏联和 东欧 国家实 施的“休克
   疗法”不同,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中国
   经济制度的最 大 特 色 是 “以 公 有 制 为 主 体,多 种 所 有 制 经 济 共 同 发
   展”,因此,中国并没有像 前 苏 联和东 欧国 家一 样推行 大规模 的私 有
   化,也没有把国 有 企 业 一 卖 了 之,而 是 对 国 有 企 业 实 行 渐 进 式 的 分
   级、分类改革。国家在 对 一 些 重要国 有企 业保 留最终 控制权 的 前提
   下,主要致力于对企业 进 行 股 份 制、公 司制 改造,并 优 化企业 治理机
   制。因此,中国的“公司革命”主要是将国有企业(或国企中的某些国
   有资产)改造为盈利导向的股份制现 代公 司(陈佳 贵, 2008 )。最初,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的 股 份主 要由 国 务院、各大 部委或 各级地 方政府
   所有。企业管理者被 授 予比 较大 的 决策 权,但 通常没有公司 的股权
   (此时在国有企业高管 中 还 未 建立 股权、期 权等薪 酬激 励制度)。相
   当数量的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后来被允许通过上海和深圳的
   证券交易所向公众 出 售 股 份。出 售给 公众 的大部 分都 是新股,但各

    · 6 4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