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社会》2018年第2期
P. 31
社会· 2018 · 2
在政企合作下实现了经济赶超。更重要的是,在官场竞争围绕经济绩
效进行评估的逻辑之下,任何一个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崛起都会产生
“示范效应”和“鲶鱼效应”,吸引其他相关地区学习模仿,同时面临更大
的发展压力。前文列举的那些平凡地区创造的不平凡的发展绩效都是
在这样的逻辑下发生的故事。
综合上述理论,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最成功的地区不一定是自
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或者发展基础、区位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而是“官
场竞争”与“市场竞争”结合最完美、政治企业家与民间企业家匹配最成
功的地区。经济发展最容易失败的地区也不一定是自然条件最恶劣或
者经济发展基础最薄弱的地区,而是“官场 + 市场”双重激励和约束最
薄弱的地区。 14 可以想见,如果某一地区国有企业和资源型行业占主
导,同时官场上又弥漫着“人脉关系”“跑官买官”和“数据造假”的氛围,
也许依靠特殊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大规模银行贷款可以获得一时之发
展,但最终将陷于经济衰败。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沦陷”现象的制度
根源。 15 当然还有不少地区介于这些最成功与最失败的地区之间,“官
场竞争”与“市场竞争”呈现各种不同的组合特征,政企合作与经济发展
的不确定性较大,但这些地区也是充满机会与挑战、容易创造经济赶超
奇迹的地区。
14. 有意思的是,在“官场 + 市场”模式之下,中国不同地区差异化的行政与经济禀赋条件促
使一些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专门“承包”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招商引资和城镇化的职能。例如
华夏幸福基业开创了“产业新城”模式(如为固安县独家开发“固安工业园”),专门寻找紧邻全
国中心城市的“经济低洼区”(固安县距离天安门只有 50 公里),与地方政府合作,负责工业园
的土地开发、产业集聚与技术升级。具体参见周黎安( 2017 : 305-306 )的研究。
15. 关于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低迷的解释,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
题。东北地区有众多资源型城市,例如黑龙江省 13 个地级市中有 7 个资源型城市,其中 1 个
石油城市(大庆市)、 4 个煤炭城市、 2 个林业城市。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对于传统资源
型城市显然具有负面冲击,这似乎是东北地区经济陷于困境的宏观经济因素。然而,“官场 +
市场”理论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解析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转型问题。资源型城市有两个
突出的体制特征:一是在经济管理上它们属于“条块结合部”,受中央或省的条条部门的影响
较大,地区之间的“官场竞争”受到严重削弱(李毅, 2017 );二是资源行业既是垄断性行业又是
国有企业占主导的行业,受外部“市场竞争”的影响较小。这说明资源枯竭和经济下行的冲击
可能只是中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表象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官场 + 市场”双重约束不足的
体制障碍。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仅是东北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全国不同地区遇到的
普遍问题。据统 计,我 国 每 个 省 份 均 存 在 资 源 型 城 市,资 源 型 城 市 约 占 全 国 城 市 总 数 的
18% ,涉及总人口 1.54 亿,个别省份资源型城市数量高达 50% 以上(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课题
组, 2006 )。
·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