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社会》2018年第2期
P. 125
社会· 2018 · 2
觉庵后的圆盖亭内看到两本乌思藏文字书写的“番经”,一部为金汁书
写,一部为银汁书写。同样,袁子让在雅州游览“番寺”时,“见喇嘛所诵
皆是经也”(袁子让, 1992 )。
上川南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是在西番朝贡贸易的背景下展开的。
不仅如此,整个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都应考虑西番朝贡贸易的
历史背景。例如,《明史》记载,弘治八年( 1495 ),乌思藏阐化王遣僧来
贡,贡使走到扬州广陵驿遇到回程的大乘法王贡使,双方贡使在广陵驿
杀牲纵酒,三日不去,阻碍漕运正常通行,扬州知府前去劝说,乌思藏贡
使恃众持兵格斗,杀伤多人,扬州知府吓得逃之夭夭。又如,正德十年
( 1515 ),乌思藏大宝法王遣使来贡,正德皇帝派中官刘允随贡使去西藏
迎请活佛。刘允奏请盐引数万张,动拨马船上百艘,随从上千人,从北
京出发,沿大运河南下临清,然后溯长江而上,过夔州府三峡用小船前
进,沿江相连二百余里,溯岷江到成都居住一年,再转走陆路经雅州、天
全土司辖境入藏(张廷玉, 1974 : 8573-8574 、 8581 )。以上两例所涉及
的路线,正是明代西番朝贡贸易贡使僧人途经上川南地区至北京的“长
江—大运河”朝贡贸易路线。
二、佛教的社会接触与地方适应
佛教要在西南地区传播,必然会处理它与国家政权、地方士绅、乡
民的关系,其实质是调适佛教与儒家的关系。前辈学者在述及明代佛
教的社会接触时,往往都要谈到明太祖与佛教的关系,从朱元璋的传奇
人生经历论及他对佛教的情感、支持和运用(郭鹏, 1982 : 11 ;陈玉女,
2011 : 1-27 )。的确,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调和过佛教与儒家的关
系(朱元璋, 1983 ),他在《三教论》里指出,佛道两教可以“暗助王纲,益
世无穷”,儒释道三教“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故对一般
“愚人”而言,“三教有不可缺者”(朱元璋, 1983 )。很明显,朱元璋从治
理国家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认为佛教与儒家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在识
字率低下的芸芸“愚民”那里,佛教的社会教化效果往往比儒家要好。
朱元璋调和三教的想法在上川南地区深得人心。永乐八年( 1410 ),雅
州水东乡白马泉寺的重建碑文指出:
三教家风,本为一气。儒夫子删诗书礼乐,君臣父子长幼
有序;道教老君长生不灭,乃是修真养性也;释迦教主乃有大
· 1 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