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社会》2018年第2期
P. 124

明代上川南地区的佛教与地方社会


   白银十五两,“董卜番僧琐南吒叭”喜舍白银五两,雕刻一座石炉;“长河
   西古敦地方精修翊善大国师表竹口”喜舍白银五两,“董卜宣慰司番僧
   沙剌藏”喜舍白银十五两,雕刻一座石炉。两座石炉均供奉于清凉寺大
   殿内(任乃强, 2010 : 105 )。
       朝贡贸易沿线的寺院也是朝贡使团的歇脚之所,如雅州城西门外
   的宏化报国寺是西番赞普大乘国(法)王、大宝法王朝贡进京的休息之
   所(曹抡彬、曹抡翰, 1969 )。于是,乌思藏的喇嘛大量进入上川南地区。
   黎州大渡河守御千户所辖境内的崇宁寺是藏传佛教寺院,它的兴建与
   朝贡使团的番僧关联密切。据载,宣德三年( 1428 ),武德将军正千户邹
   兴晚上梦见他在神殿里,有一滴雨水滴在脸上。第二天,他询问乡民因
   由,乡民告诉他不远处有一座崇宁古寺,可以去看看。邹兴去崇宁寺礼
   佛,看到那里房屋倾斜,“观音像有雨滴漏痕,与梦适符,因偕其妻张惠
   山、子邹政,商量重修,至正统二年落成”。当时崇宁寺的主持僧为远丹
   座参(又写作“丹坚参”),是上一年拿了礼部勘合来到崇宁寺的西番僧
   人(刘裕常, 1992 )。
       西番喇嘛进入上川南地区建寺传教,受到明廷政策的照顾,也得到
   士大夫的支持。大邑县开化寺即是一例。开化寺位于大邑县北四十余
   里的雾中山,方圆 几 十 里 的 山 林田 地均 为开 化寺 所 有。弘 治 十 六 年
   ( 1503 )左右,四川眉山人、大学士万安为开化寺撰写碑文,翰林院侍读
   学士杨廷和书丹,详细记载开化寺的历史。永乐年间,天竺大宝法王嘱
   高足旃檀普答舍耶到华夏“导迷”传教,普答舍耶选寺址在大邑县鹤鸣
   山旁。据《中国佛教通史》记载,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五世活佛银协
   巴,《明史》称其为“哈立麻”,明廷册封他为“大宝法王”(赖永海, 2010 :
   168 )。由此推断,印度高僧“永乐间天竺大宝法王”应是与乌思藏噶玛
   噶举派同属一派,可以被归为藏传佛教僧人。宣德七年( 1431 ),开化寺
   拓展下院田地六处。正统八年( 1443 ),皇帝敕赐额曰“天国山开化禅
   寺”,“封名大阐教常具道德 □□ ”,正统十一年( 1446 ),“令徒铁纳星曷
   敕名圆曦贡关,敕授都纲主持……竭众进香,启奏蜀府,赐大经三藏,永
   为镇矣”(钟毓灵, 1992 )。上至朝廷,下至蜀王府,均对开化寺秉承支持
   的态度,于是,官宦和文人纷纷到开化寺游览、咏诗和题写碑记。
       另外,雅州和峨眉山均有西番喇嘛颂念藏文经书。嘉定州知州袁
   子让写于万历三十年( 1602 )的《游大峨山记》记录了他在峨眉山顶的圆

                                                          · 1 1 7 ·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