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78

日常生活的结构与意义


       圣帝明王相继,世守其道,而为之节文,以修身及家,平均天
       下,至周公而其制大备,至孔子而其义大明。故《易》,礼象也;
       《书》,礼政也;《诗》、《乐》,礼情也;《春秋》,礼法也;《孝经》,礼
       本也;《论语》、《孟子》,礼微言大义也。故天经地义,圣教王
       政,备在六经,而礼者,六经之体也。礼之大目,吉、凶、宾、军、
       嘉,见于《周礼·大宗伯》所掌。威仪三千,事为之制,曲为之
       防,弥伦天地,经纬万端,而大义有五。以今十七篇考之,《士
       冠》、《士丧》、《既夕》、《士虞》、《特牲》、《少牢馈食》、《有司彻》,
       明父子之伦,亲亲也;《士昏》明夫妇之伦、妇事舅姑之礼,男女
       有别,以成亲亲也;《燕》、《大射》、《聘》、《公食》、《觐》,明君臣
       之伦,尊尊也;《乡饮酒》、《射》、旅酬序齿,明长幼之伦,长长
       也;《士相见》明朋友之伦;《乡饮》、乡射兴贤使能,贤贤也。而
       《丧服》一篇,三纲五伦一以贯之,故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
       也,男女有别,此百世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天下之达道五,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 伦。
       冠、昏、丧、祭、聘、觐、射、乡,伦理之至教,爱敬之精义,总会
       于丧服,故先王修身治天下之道在礼,而丧服者,又礼之本也。
       (曹元弼, 2017 )
       因为亲人的离世,所有的情感处在一种“丧”的状态,也就是遗失在
   那个并不十分确知的世界的状态。这种“丧”就像是留白一样强烈地凸
   显现实社会生活这一画卷的内容。因为丧礼成了死者与现实社会的最
   后告别,同样也是生者最后一次与死者的交接,因此,丧礼便成了死者
   生前的各种社会关系都聚会到一起的场合。正如前文所说,在生死的
   临界点,在生的秩序转化为未知的秩序的临界点,人的敬意与真实情感
   都被兴发出来。这两重原因促成丧礼成为最能透视人之社会生活的结
   构与意义的礼仪性时刻。这种“丧”之变故是人在天地之间最大的节点
   性的变故,引起的是人的哀伤之情,虽然最终会“节哀顺变”,但处于生
   命的大变故时情感会自然地兴发流露。这种哀情不是人性的某种机械
   式的构成元素,而是一种在变动处流淌出的情感,这种哀伤本身正是人
   对于某种变故与转换的深切体认,所以,在丧礼的哀情中,人对逝者所
   有的情感与回忆被激发。
       故而曹元弼( 2017 )才有“礼在五经,本在丧服”和“丧服一篇,三纲

                                                           · 7 1 ·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