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83

社会· 2018 · 1

   绪性,无论是前面提到的亲人丧葬仪式中从“充充如也”到“廓然”的节
   奏变化,还是苏轼诗中所表达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这种感受的时间通过礼仪中人的情绪表达出来,以感通的方式沟通了
   内外,形成一种心与物游和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时间性并不单纯是
   一种客体化的或外在的时间参照系,而是仪式本身的一种情绪性。这
   种情绪性附着于事,随着时间流动洋溢出来。如果我们失去了这种内
   外合一式的时间秩序,我们就很可能生存于另一种境况之中。在那里,
   “ 社会”本身规定了生活的目的,然后以一种精确的物理时间均质化和
   恒定化地约束个人,社会时间与物理时间合谋构筑人的历史与命运,这
   正是电影《摩登时代》中所展现的现代工厂的时间感。
       这种通过内外相感通而合一的时间性具有深刻的内涵,涉及人们
   对于人性与时运、个人与天地的关系的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强调的是人
   与时的内外相和的关系。《礼记·乐记》对这种内外相感而达成和谐的
   秩序关系,表达最为充分:
           人生而静,天之性 也。感 於物而 动,性之 欲也。物至知
       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于外,不能反躬,天
       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
       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诈伪
       之心,有淫?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
       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
       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
       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
       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
                                                  獉獉獉獉
       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
       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
       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王文锦, 2003 : 529-530 )
       人的天性禀赋具有与物感通的能力,所以,对于天地间的时序变化
   和阴阳交替,人都有所感通。不仅如此,在与外物相感时会产生特定的
   好恶之情,礼与乐正是先王根据人在感通过程中情性的变化而制作。
   这里有两个社会学也在关心的问题:在研究人与他者互动时,如何深入

    · 7 6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