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125
社会· 2018 · 1
扬·阿斯曼提出的“互动的公正”概念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问
题。他在研究古代东方社会时,发现当时人们遵循的社会行动规则在
某种程度上是互惠性的,体现了特定规范对于行动着的个体的形塑,比
如,人与神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等。这一类蕴含神圣性
的规范包含了社会、政治、宗教等层面的意涵。这种阐释指明了社会文
化的神圣性意涵。
扬·阿斯曼( 2015 : 57-59 )指出,不同文化在“什么可以使个体变
得不朽”问题上的答案存在巨大差异。在古埃及,拥有较高地位的人在
为自己修筑纪念碑式的坟墓时,表达的是一种互惠的特殊理念:一个人
若是虔诚地对待自己的先人,便可以期待后人也如此对待他。互动的
美德在古埃及伦理中占据中心位置,其中包括感恩之心、家庭意识和公
民意识、团结、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忠贞、虔诚,等等。古埃及的
伦理体系要求通过彼此怀念以使得社会网络不致被撕裂。记住某些名
字这一义 务 的 背 后 隐 藏 着 的 是 对 某 个 社 会 的 认 同 和 承 认。安 德 森
( 2005 )说,坟墓充满了幽灵般的关于民族的想象,便是在这一意义上的
有关民族的箴言。
( 2 )记忆神圣性:从不变到变
扬·阿斯曼( 2015 : 63 )认为,对过去的兴趣,首先是普遍地表现为对
论证合法性、证明正当性、达成和解、做出改变等的兴趣,其发挥作用的
框架可以用回忆、传承、认同来描述。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考察历史
回忆的“镇静”或者刺激作用,或者说,那些起到阻碍和刺激作用的机制。
在文化记忆理论中,在这一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文化规则。
其潜在的含义是:在记忆话语之中,规则起着引导回忆方向和讲述方式
的功能。
扬·阿斯曼( 2015 : 72-73 )的问题是,被记忆起的过去都以哪种形
式出现?他将神话、历史纳入这一分析。从内化了的过去这一意义上
讲,回忆关涉神话的时间,而非历史的时间。神话是这样一种历史(扬
·阿斯曼, 2014 ):它以故事的形式对过去加以固定并不断重现,为深不
可测的时间赋予可以叙述的形式。人们讲述它,是为了让自己在面对
自己和世界时可以找到方向。它可以提出规范性要求和定型性力量,
例如,纳粹大屠杀在以色列变成了具有奠基意义的历史,并由此成为一
个神话,以色列从中获取了合法性来源和确定其方向的重要依据。这
· 1 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