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122
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
己所说的开放的文化记忆研究系统。
从哈布瓦赫到扬·阿斯曼,存在一个扬·阿斯曼所谓的“非法”过
渡,即,他认为哈布瓦赫处理的是交流记忆问题,而他拓展的是哈布瓦
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不充分部分———文化记忆。扬·阿斯曼的记忆理
论也存在一系列二分, 3 比如,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交流记忆和文化
记忆。在对仪式进行分析时,他还提出仪式的实践层面和象征层面的
二重性问题(扬·阿斯曼, 2012 )。尤为有意义的是,扬·阿斯曼有意凸
显了文化记忆中的神圣观,以此强调文化记忆中的基础性规则及其引
发的各种关系,认为其在人造社会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在扬·阿斯曼的视野中,这一神圣记忆观包括“卡农”( 犆犪狀狅狀 )、认
同、凝聚性结构等一系列概念。下文我们将基于神圣/世俗、卡农、认同
等概念来理解文化记忆理论与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论之间的关系。
(一)“卡农”的神圣意涵:从规范到价值再到认同
“卡农”类似于神圣/世俗二分中的神圣维度,指的是社会的规则和
规定,来自如宗教、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人类记忆的重要意义来源。扬·阿
斯曼指出,在历史长河中,遗忘现象屡见不鲜,记忆反倒是特例。“文化
遗忘”是一种结构性的健忘( 犃狊狊犿犪狀狀 , 1998 ),而被“记忆”的东西,是被
一定的诉求所支撑的,“卡农”及其意义和它引发的认同关系便是其中
之一。
1. 规范
扬·阿斯曼( 2015 : 92-93 、 130 )认为,在从仪式一致性向文本一致
性过渡的过程中,“卡农”起关键作用。在仪式举行过程中,统一的形式
构成仪式一致性的基础,被奉为“卡农”的文本因其在仪式中被不断诠
释而促成了文本一致性。现在,“卡农”原则已被文化记忆模式取代。
但事实上,“卡农”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记忆模式和文化组织规则,因为被
奉为规范的“卡农”本身具有某种文化神圣性,如犹太教的《圣经》。也
就是说,一个被奉为“卡农”的文本包含着一个群体所尊重的规范性和
定型性的价值,它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借助仪式来赢得一致性
和连续性,参与到神圣和永恒的宇宙生活当中。
3. 从这一系列二分中也可以看到扬·阿斯曼的记忆理论与哈布瓦赫的社会理论传统之间的
密切勾连。
· 1 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