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社会》2017年第6期
P. 56

涂尔干:道德本原与现代潮流


   它们交织在一起,尽管起源不同,但都向一个方向汇集,互相强化,所以
   趋向引起同一种行为”(涂尔干, 1996 : 311 )。这些热病正是现代社会病态
   潮流的表现。

       二、自杀与现代社会潮流

       (一)作为社会潮流的自杀潮流
       在《自杀论》中,涂尔干有关自杀潮流的学说常常为人质疑。雷蒙·
   阿隆就表示完全无法想象。在他看来,如果说有一股悬在人们头上的力
   量支配和推动着人去自杀,人却无法与之对抗,这样的想法有些荒唐(阿
   隆, 2000 : 231-232 )。李猛( 2001 : 136 )也认为,如果说失范性自杀源于自
   杀潮流的推动,那无异于说社会在它缺席之处在场。但是,涂尔干有关
   自杀潮流的分析,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不可思议。事实上,自杀潮流
   只不过是社会的集体表现的另一种说法。在《社会分工论》中模糊的“集
   体良知”这一概念在《自杀论》中得到了发展,最终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
   式》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达。
       难以理解“集体表现”的概念常常是因为误解了涂尔干理论中个体
   与社会的关系。涂尔干有时会用“自成一类的实在”这样的讲法,强调
   社会和个体的差别,早期又比较喜欢用进化论色彩的比喻,如果认为个
   体和社会是两种“东西”,就容易将后者想象为悬在人们头上的巨大存
   在。但这不是涂尔干的意思。在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他其实越来越
   将社会视为集体性的精神现象,众多个体心智交往互动,在“心智的关
   联”中逐渐产生出“观念、信仰和情感的复合体”(涂尔干, 2002 : 25 、 63 )。
   这些社会成员共享的情感与理想,“不是某种外在机制的神秘作用,而
   是一种既有创造力又丰富的精神作用产生的效果,众多个体意识相互
   交流并融合成共同意识”(涂尔干, 1996 : 334 )。社会更多指的是群体共
   有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性情倾向和典章制度,接近通常所说的文化
   的范畴。 5


   5. 当然,并不是说涂尔干完全放弃了从外在可观察和统计的维度去把握社会。一方面,涂尔干越
   来越意识到,要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必须深入它的精神层面,去分析其语言、思想和信仰。这些
   精神层面与其社会的结构和组织有着紧密关联,在《原始分类》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这一
   思路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并指向了后来结构主义的方向。但另一方面,涂尔干也并未完全放弃
   通过外在的、可实证观察的社会具体表征来确定社会的结构、类型与发展阶段。这就是 (转下页)

                                                           · 4 9 ·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