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社会》2017年第6期
P. 48

涂尔干:道德本原与现代潮流


   289 )。图腾标记代表着神圣,包含着集体力的强度,将人们体验到的神
   圣之力以符号外化的方式投射到外部世界,形成一套体系,对万物和人
   加以分类,安排世间神圣与世俗的秩序,规定人的思维范畴、逻辑结构,
   体现在语言和概念中,以神话和宗教的形式表达(涂尔干, 1999 : 290-
   310 )。从集体欢腾中生成的社会的神圣表现,凌驾于个体成员之上,外
   化为纪律、信仰和仪轨。原始社会在欢腾与日常状态间交替往复,正是
   社会集体力的不断生成和更新,由此唤起成员的共同信仰和情感,支持
   神圣的规范与权威。 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在涂尔干看来,
   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现代社会都必然包含这样的基本要素和特征。道
   德事实的两个特征“最重要、最持续和最广泛,在所有规范或道德中都
   可以找到它们”,也是“与宗教共有的特征”(涂尔干, 2001 : 102 )。纪律
   精神和依恋这两个要素是“道德信念的某种宗教形式的表达”(涂尔干,
   2002 : 49-52 )。道德两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道德健康的社
   会,其成员依恋集体和他人,分享集体的神圣信仰和理想,并主动服从
   现实的规范与权威。义务与理想、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状态,克制着人欲
   望和思维的过分膨胀。 3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一个老问题了。失范和唯我主义状态,到底哪
   种更加危险?帕森斯( 2003 : 364-376 )没有讨论宿命性自杀( 犳犪狋犪犾犻狊狋犻犮
  狊狌犻犮犻犱犲 ),而是沿着利他主义自杀—唯我主义自杀—失范性自杀的脉络
   来讨论。在他看来,唯我主义者的人格结构中仍然存在着集体良知,只
   是表现为高度个体化的形态。构成人格行动目的的良知在失范状态下
   完全缺失才是社会的根本缺失,所以当然失范状态更危险。但这种解
   释不是涂尔干的想法。失范状态并不意味着某种社会的绝对“缺席”,


   2. 帕森斯( 2003 : 501-502 )也从集体欢腾中看到了社会的这种动态变化的趋势,并认为这是
   涂尔干理论的最终方向,不过遗憾的是他没有联系涂尔干的其他著作充分展开讨论。陈涛
   ( 2015 )、杜月( 2016 )和孙帅( 2008 )也都看到了这一层面。
   3. 这就是为什么本文不同意赵立玮的观点的原因。赵立玮( 2014 )认为,涂尔干道德课程的
   第三要素即自主与利他主义自杀相关联。其实,自主这一要素不具备依恋和纪律的根本重要
   性。这种道德生活样式基于现代社会的历史传统而形成,强调人应当以科学和知性为指导来
   自主行动。它其实是在前两种要素基础上的附加要素,涂尔干( 2003犪 : 103-120 )自己也十分
   清楚这一点。在笔者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四种自杀类型与更根本的社会道德病态相关,所以
   也只与道德的前两个要素相关。

                                                           · 4 1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