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社会》2017年第6期
P. 45
社会· 2017 · 6
全缺席,没有冷静的判断和确定的权威意识。
对涂尔干来说,个体越走向自己内心,脱离他人和集体生活,就越
不能焕发出热情和精神力,超越抽象的思想,体会真实的存在感。早年
任教于桑斯中学时,涂尔干就不满康德纯粹理性和形式的道德观。在
他看来,康德无法完全排除道德动机中的感性要素,尊重抽象道德法
则、服从权威的义务感本身也是情感(涂尔干, 2012 : 230 )。但涂尔干也
明白,康德尽可能地排除感性要素,是因为它太个体化,过于特殊随意,
不受限制。涂尔干要找到人更高层次的感性,用它来支撑理性,克制欲
望和激情。最终,在《社会分工论》中他做出了解答:集体生活唤起的强
烈的信仰和情感的力量,既高于个体感性,也能支撑理性道德法则(涂
尔干, 2000 : 61-62 )。唯我主义者正是缺少了这种情感,才会陷入抽象
的理性。虽然个体的感性欲望随着热情的枯竭和反思的内向而消灭,
但生命的精神活力也随之消亡,因为“这些超肉体的生活,不是在自然
环境的刺激下产生并发展,而是在社会环境的刺激下产生并发展。社
会影响我们,引起同情和团结一致的感情,这些感情使我们和他人接
近”(涂尔干, 1996 : 218 )。
那么,失范者又是怎么回事呢?涂尔干其实对康德的理性道德学
说做了双重批判。一方面,康德式的理性道德太缺乏情感;另一方面,
他的理性法则又太过主观抽象、脱离现实。“我们的理性并不是一种超
验的官能;它必然隐含于社会中,遵守社会的各种法则”。纯粹理性意
志的自我立法,在彼岸世界中才能实现,“他理应创造出一种不同于此
世的实在,此世对这种实在毫无影响”(涂尔干, 2001 : 109 )。在涂尔干
看来,这种道德形而上学非常危险。《自杀论》中的“斯多葛式自杀”表
现的正是抽象理性个体的病态:“尽管斯多葛派主张,绝对冷漠地对待
个性以外的一切,尽管他们劝告个人自我满足,但他们同时也使个人处
于严格依赖普遍理性的状态,甚至使个人成为实现这种理性的工具”
(涂尔干, 1996 : 313 )。
集体和社会生活,能够焕发人的热情和理想,基于现实的理性正体
现为社会的权威与规范。从集体生活中产生的信仰和情感,汇合成共
同的观念和意识,外化为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和规则,体现在具体的法律
和规范中,由此保护集体的信仰和情感。在涂尔干( 2001 : 25-28 )看
来,道德不是抽象哲学的“普遍定式的延展和推论”,而是“现实、既定和
· 3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