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社会》2017年第6期
P. 177

社会· 2017 · 6

       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将学校的两种功能操作化为影响教育期望的
   两 条 路 径:学 校 的 组 织 结 构 特 征 ( 狅狉 犵 犪狀犻狕犪狋犻狅狀犪犾犳犲犪狋狌狉犲狊 / 犳狅狉犿犪犾
  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 )和学校的学业氛围( 犮狅犾犾犲 犵 犲狅狉犻犲狀狋犲犱犮犾犻犿犪狋犲犪狀犱狆 犲犲狉狊 )。前
   者主要是指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结构设置,如教师配置、教学安
   排、课程设置等,这些设置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并进一步影响学生
   的教育期望;后者则主要是指学校内部、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
   育氛围,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
   期望。有研究进一步发现,后者(学业氛围)的效应明显大于前者(组织
   结构特征)( 犕犲 狔 犲狉 , 1970 ; 犅犪犻狀犪狀犱犃狀犱犲狉狊狅狀 , 1974 )。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研究主要基于美国的学校设置而展开,中国的
   学校在影响学生的教育期望方面很可能具有更加复杂的过程和机制。
   与美国或者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学校的设置不同, 9 中国的学校是通过固
   定的班级组织来运作的。作为学校内部的一层组织架构,学校的各种规
   章制度和管理措施需要通过班级落实,学校的各种教学和管理活动也都
   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因此学校的影响可能需要通过班级这个中间组织传
   递给学生。此外,各个班级很可能在规模、学生构成(家庭和学业水平)、
   老师配备、课程安排和教学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学校对个体的影
                                 ,
   响也可能因班级而存在差异( 犠犪狀 犵犲狋犪犾. , 1990 )。
       在社会化方面,相较于学校,班级与个体的关系更加紧密和直接。
   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和老师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在同一个教室相互交
   往共同成长,不仅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一起学习各种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作为班级的成员与其他班级竞争或合作(吴康宁, 1994 )。在
   此过程中,同班同学之间结成或松散或紧密的同伴群体, 10 班级内部逐


   9. 美国的中学实行“走班制”和分轨制( 狋狉犪犮犽犻狀 犵 ),学校内部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根据自己
   的学业状况来选课,每门课可能与不同的学生一起学习,班级的概念不清晰。因此,西方对班
   级的研究更加关注“课堂环境”( 犮犾犪狊狊狉狅狅犿犲狀狏犻狉狅狀犿犲狀狋 ),而非“班级环境”( 犮犾犪狊狊犲狀狏犻狉狅狀犿犲狀狋 )
   ( 江光荣, 2004 )。
   10. 根据布朗( 犅狉狅狑狀 , 1990 )对同伴群体( 狆 犲犲狉犵 狉狅狌 狆 )的定义,班级同学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同
   伴群体( 犮狉狅狑犱狊 )。布朗认为,同伴群体是具有相似兴趣、年龄、背景或社会地位的社会群体或者
   初级群体,可以分为两类:大群体( 犮狉狅狑犱狊 )和小团体( 犮犾犻 狇 狌犲狊 )。前者是以荣誉和个体共享观念为
   基础进行活动的集群,后者是相对更小的、以友谊为基础的群体。诸多研究已经证实同伴群体
   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念等都
   有重要影响( 犚 狔 犪狀 , 2001 ; 犆犺犲狀 , 犲狋犪犾. , 2003 ; 犆犺犲狀 , 犲狋犪犾. , 2005 ; 犓犻狌狉狌 , 犲狋犪犾. , 2008 )。

    · 1 7 0 ·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