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社会》2017年第6期
P. 125

社会· 2017 · 6

   作为主流的凯特莱的道德统计学传统。正如前文提及的,涂尔干与凯
   特莱在统计思想上有着重要的传承关系,而这层传承关系实际上直接
   体现在涂尔干的平均类型与凯特莱的“均值人”之间的关联上。那么,
   凯特莱建立在“均值人”之上的这条“自然规律”又是如何从统计学获得
   的呢?
       德罗西埃( 犇犲狊狉狅狊犻è狉犲狊 , 1998 : 91 )曾指出,凯特莱与其前辈们最大
   的不同在于,他不再像泊松、孔多塞和拉普拉斯那样认为,研究概率论
   只是为了得出个体在做判断时的理性信念程度,而是为了处理各种社
   会问题以及与均值的离差问题。 19 世纪由凯特莱所引发的法国的统
   计学运动,尤其是他的社会物理学的出现,最初与他把拉普拉斯的社会
   机械论和泊松的大数定律运用到道德科学研究上有关( 犇犪狊狋狅狀 , 1988 :
   381-382 )。由于见到大量的人体特征具有像误差曲线那样的东西,这
   种像天文学上所看到的统计上的稳定性让凯特莱认定,大数定律是所
   有科学最基本的原则,并且像支配物质世界那样支配着道德和智力领
   域。在《论人及其才能的发展》一书中,凯特莱明确表达了大数定律在
   道德领域中的支配地位:
           因此,我们在大众中所观察到的道德现象逐渐形成类似
       物理现象那样的秩序,并且我们不得不承认,按照这些基本原
       则继续调查,我们观察到的个体数越多,其个体特征就消失得
       越多,剩下的是一系列存有社会并由其持续支配的一般事实,
       它 们 也 因 此 成 为 物 理 的 或 道 德 的 事 实 。(转 引 自 犇犪狊狋狅狀 ,
       1988 : 382 )
       所以,尽管“在凯特莱的社会物理学中,个体等同于随机变量、偶然
   因素”,但最终都会呈现出一种社会的规则状态( 犇犪狊狋狅狀 , 1988 : 382 )。
   凯特莱的这一观点被他发展为“均值人”( 犾 ’ 犺狅犿犿犲犿狅 狔 犲狀 )概念。也就
   是说,这个原本由大数定律所确定下来的恒定值概率,也就是平均值,
   不再是一个算术构造了,而是“一个实在的量”(哈金, 2015 : 158 ),并且
   还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换,成为“物理的或道德的事实”,成为“一个社
   会体的代表;它所展现的是一套有别于、也独立于个体自由意志的法
   则”(叶启政, 2001 : 15 、 22 )。用凯特莱的统计学表达就是,所有自然个
   体的特征都将围绕均值人,服从一种高斯分布。
       哈金( 2015 : 160 )指出,凯特莱“开始将那些仅仅是用以描述大规模

    · 1 1 8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