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40
本真性和公共领域:查尔斯·泰勒的自由社会观
理学,泰勒的立论基 础 在 《行 为的 解释》、心 理学评 论( 犜犪 狔 犾狅狉 , 1985犪 :
115-212 )和心灵哲学上。既有中国学者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忽视了这
个基础,因而没能将它的构思阐释清楚(如应奇, 1999 ;达巍等, 2001 )。
(一)内外共鸣中的动机
早期日常用语分析的工作之一是对心理学的哲学反思,伯林的同
事赖尔( 犚 狔 犾犲 , 1949 )是这种反思的代表之一。赖尔认为“笛卡尔—经验
主义”心理学中的毒瘤是理性主义,即笛卡尔式“机器中的幽灵”,并试
图以奥卡姆式剃刀将其剔除。赖尔的定义十分简明,心灵就是行为的
习惯。伯林的心灵观有复杂的源头,除赫尔德外,还有深沉的俄国思想
(凯利, 2006 ),但在“自由的两种概念”中,他的心灵观倾向于赖尔。这
是伯林剔除密尔的本真性的原因之一。
泰勒认为这种剃刀术与行为主义有相似之处,后者指经验主义还
原论。这种与唯物主义亲和的心理学和认识论被威廉·詹姆斯称为硬
心肠( 狋狅狌 犵 犺犿犻狀犱犲犱 )气质。因此,在“消极自由有什么错”中,泰勒称霍
布斯式自由观为硬心肠版本。这种观念在道德心理学上是粗浅的,因
为它无法区分动机。为突破这一局限,泰勒转向植根于德国浪漫主义
的诠释学。在“阐释与人之科学”( 犜犪 狔 犾狅狉 , 1985犫 : 15-57 )一文中,他把
现 象 学 和 日 常 用 语 分 析 交 汇 的 思 想 纳 入 从 狄 尔 泰 到 伽 达 默 尔 的 命
题———人是自我阐释的动物。在日常用语分析学派中,赖尔和伯林的
后继者转向具现象学意味的细腻描写。但是泰勒走得更远,他将亚里
士多德的质性区分和诠释学结合起来,形成强评价( 狊狋狉狅狀 犵 犲狏犪犾狌犪狋犻狅狀 )
概念。
泰勒在“人类能动性”( 犜犪 狔 犾狅狉 , 1985犪 : 15-44 )中指出,强评价是关
于本 真 自 我 和 责 任 伦 理 学 的 观 念。 他 首 先 援 引 法 兰 克 福 ( 犎犪狉狉 狔
犉狉犪狀犽犳狌狉狋 )的观点,一般动物只有欲望,而人类有对欲望的欲望———二
级欲望( 狊犲犮狅狀犱狅狉犱犲狉犱犲狊犻狉犲狊 )。他进而指出,二级欲望仍有强弱之分。
在两种甜点之间选择一种,可以只凭感觉而说不出理由,这种二级欲望
是弱评价( 狑犲犪犽犲狏犪犾狌犪狋犻狅狀 );而以文化语言对欲望进行高与低、完满与
缺憾、高尚与卑鄙的评价,这种二级欲望是强评价。这种评价将欲望划
分得更清楚,因此具有一种深度。而在现代文化中,强评价还指彻底反
思的责任。一个人不仅要为其所作所为负责,而且要为他的选择负责。
没有现成语言告诉他怎样在两个冲突的欲望之间进行选择,这时他只
· 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