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37

社会· 2017 · 5

   21 )指出,在写《沟通行动理论》时,哈贝马斯并不认为有必要专门讨论
   本真行动的有效宣称;之后几年他认为本真性指更成熟的自主性;直到
   写《事实与规范》时,他认识到本真性不宜归入自主性,自主性时代已经
   受到本真性时代的挑战。本真行动预设目的和价值合理性行动,但是
   还有其他特性。韦伯引用路德的“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所描述
   的、受义务伦理学驱动的政治行动是本真行动,尽管韦伯没有使用这个
   词。这种行动有“深切感人”的质性,而这种质性牵涉深层情感的共鸣。
   本真性进路对康德进路的挑战不只在个人和群体之间的重心上,而且
   涉及对普遍主义的理解。康德的普遍主义指涉抽象法则,而本真性的
   普遍主义,如果有的话,需要在具体事例中加以示范。
       在《自我的根源》中,本真性指西方现代认同的一个侧面。这本书
   的存在论是一种道德实在论,它包含对本真性的理解。它的基本意思
   是,人类在语言参与构成的、内外共鸣的道德空间中确定自己的立场,
   定义自我的存在。 3 与 这 种 存在 论契 合的 是“调和”( 犿犲犱犻犪狋犻狅狀犪犾 )认 识
   论 4 ,它试图超越“笛卡尔—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后者的特征是以主
   客或内外对立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包括认知与情感、实然与应
   然、个人与集体、现代与传统、世俗与宗教,等等。可以将这种存在论和


   3. 这是对《自我的根源》第一篇及结论部分相关思想的概括。该书第一篇指出,人类在语言参
   与构成的道德空间中定义自我( 犜犪 狔 犾狅狉 , 1989 : 3-107 )。结论部分则试图以个人感受和公共
   承诺与世界中的道德根源之间的共鸣,来突破工具理性的客观主义和将道德根源封闭于个人
   的主观主义的对立( 犜犪 狔 犾狅狉 , 1989 : 495-521 )。
   4. 这里的“调和”认识论引自露丝·阿比( 犚狌狋犺犃犫犫犲 狔 )主编的文集———《查尔斯·泰勒》。在
   这本文集中,德雷福斯( 犇狉犲犳 狔 狌狊 , 2013 )以“泰勒之(反)认识论”一文阐释了泰勒在认识论上的
   观点。这篇文章指出,笛卡尔开启了主客二元的分离,认识论是与其相伴的一门学问。这种
   存在论将主体理解为:对于世界上的诸客体,它是一个自足的心灵,其通过内在的精神状态以
   某种方式表征这些客体,但在本质上这些状态并不依赖于后者。泰勒反对这种认识论,并提
   出自己的观点:内在于心灵的东西与外在于心灵的东西之间的巨大鸿沟必须被调和,以便主
   体拥有关于世界的知识。认识论就是对这种调和的研究。在这本文集的导论中,阿比( 2013 )
   将德雷福斯所阐释的、泰勒的认识论称为“调和”认识论。笔者沿用了阿比的说法。本文联系
   收入泰勒 1995 年哲学文集( 犜犪 狔 犾狅狉 , 1995 )中的两篇文章“克服认识论”和“先验论证的有效
   性”来概略地阐释泰勒的“调和”认识论。“克服认识论”指出,泰勒在认识论上的突破受康德
   启发,并以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梅洛  庞蒂为重要思想资源。“先验论证的有效性”是泰勒
   更早发 表 的 文 章,因 其 强 调 狋狉犪狀狊犮犲狀犱犲狀狋犪犾论 证 承 自 康 德 的 狋狉犪狀狊犮犲狀犱犲狀狋犪犾分 析,而 康 德 的
   狋狉犪狀狊犮犲狀犱犲狀狋犪犾 指“先验的”,所以这里将 狋狉犪狀狊犮犲狀犱犲狀狋犪犾 译为“先验”。如泰勒 1995 年哲学文
   集的版权说明( 犜犪 狔 犾狅狉 , 1995 : 311 )指 出 的,这 篇 文 章 曾 在 1978 和 1979 年 在 犘狉狅犮犲犲犱犻狀 犵 狊狅 犳
  狋犺犲犃狉犻狊狋狅狋犲犾犻犪狀犛狅犮犻犲狋 狔 上发表。 1979 年是泰勒以本真性观念加入当代自由主义讨论之年,
   这说明他在认识论上和政治哲学上的思考是相互联系的。
    · 3 0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