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8

边疆、边界与国家:韦伯的“农业—政治”研究的理论启发


   经济的理性化原则:货币、资本的流通、自由放任的贸易政策等打通了
   此前的经济区隔;从个人和社会生活角度来看,资本的力量突破了传统
   的等级体系、职业区隔,甚至是性别约束。
       在整体的商品和资本全球化流动的背景之下,边界代表非此即彼
   的区分和对立:一以贯之的、普遍性的理性化原则,与区分性的、区域性
   的边界并存。国际经济中的现实是和平与斗争并存,具体表现是表面
   上和平的、包容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各个单元之间的斗争性的
   关系。
       由此可以理解韦伯的有保留的自由主义立场。从经济后果上来
   看,自由贸易体系尽管有各种自由放任立场的讲论,但实际上是英国等
   较发达国家输出其内部阶级矛盾的一个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
   自认为是一个经济民族主义者,认可在工业化、全球化的战略之下,民
   族国家作为一个自利的经济单元的存在;作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各
   个国家的出口与进口都有赖于与国外的经济关联,因此,他既反对德国
   保守主义 者 的 高 关 税 政 策,也 反 对 英 国 人 排 他 性 的 帝 国 税 的 建 议
   ( 犚狅狋犺 , 2006 )。
       同时,这也可以解释,由国家出面保护边疆地区的德意志人是出于
   民族国家自身的要求,由国家购买东部土地交由德国农民耕种,目标在
   于其稳定边疆的、长治久安的效应( 犠犲犫犲狉 , 1994 : 13 )。
       第三,边界还具有文化方面的意义。即不同的国家基于地理、历史、
   经济等前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并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韦伯( 犠犲犫犲狉 , 1994 : 7 )所说的德国人与波兰人处于不同的文化等级
   ( 犓狌犾狋狌狉狊狋犪狀犱 / 狊狋犪狀犱犪狉犱狅犳犮狌犾狋犻狏犪狋犻狅狀 ),即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上。
       这里涉及韦伯作品中“ 犓狌犾狋狌狉 ”一词含义的辨析。“ 犓狌犾狋狌狉 ”一词在
   19 世纪晚期的德国社会中非常重要且意义多样,韦伯对此有进一步的
   综合,从《罗雪尔与克尼斯》等方法论著作,到有关世界诸宗教的伦理观
   研究,他对“ 犓狌犾狋狌狉 ”的应用可以简单总结为三个方面:一个方面,也是
   最基本和常见的方面,是人文主义取向的“ 犅犻犾犱狌狀 犵                 ”,涉及艺术、文学等
   方面,与古典人文主义以降的“全人”理想有关;第二方面是指基本价值
   理念、“意义”等问题和伦理观、思想体系,例如,在诸多价值理念当中,
   宗教提供了最高位的“文化价值”(韦伯, 2004犱 : 544 );第三方面是指与
   自然相对的、经由人的行动而加以改变的领域,因而文化就是“人类从

                                                           · 1 1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