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4
边疆、边界与国家:韦伯的“农业—政治”研究的理论启发
条中地位最低的环节,却起到维持德国现行经济与政治安排的作用。
但由于这些劳工只被允许季节性流入,无法融入德国社会,缺乏统一的
国家认同,长期来看,不利于德意志国家长期和整体的利益。
在这里,韦伯从东部的农业问题入手,观察到德国政治与经济的多
种失衡:容克在经济上已近破产,却在政治上享有特权;从经济上支撑
容克阶层的主导性地位的,却是来自边界之外的、一贫如洗的移民劳动
力;季节工人作为劳动力被需要,作为定居者却不被认可;东部诸省在
地理位置上位于边疆,在政治上却是享有特权的核心;德国已然是发达
的工业国,但城市工商业者阶层无法享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德国整体
的国家利益被只考虑局部私利的农业地主阶级置之度外。
二、国家边界的多重意义
上述分析表明,韦伯对东部地区的思考是在国家的整体利益格局
的层面上进行的。其思想背景之一是德国当时对国家发展模式的讨
论,即,走对外开放的工业化路线,还是自成一体的农业国家的路线。
韦伯 明 确 地 站 在 促 进 工 业 与 对 外 贸 易 的 立 场 上 ( 犜狉犻犫犲 , 1989 : 210 ;
犚狅狋犺 , 2006 )。
1897 年,在福音社会大会( 犈狏犪狀 犵 犲犾犻狊犮犺犛狅狕犻犪犾犲犓狅狀 犵 狉犲狊狊 )上,奥登
堡预言德国将在未来数十年间发展成为出口导向的工业国,他认为,与
其依赖外国市场,不如走自给自足、经济独立的农业国的发展战略。韦
伯( 犠犲犫犲狉 , 1989犫 )激烈反对奥登堡的看法,他自己也对德国国家的未
来发展道路、现实问题等发表个人的看法。由于韦伯仅仅是针对奥登
堡的发言所做回应,所以没有时间引经据典,这反而使他的观点显得更
清晰:他倾向于给工业发展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开拓海外市场为发展方
向,而不赞同一个封闭的内部市场( 犻狀狋犲狉狀犪犾犿犪狉犽犲狋 )的自给自足的发
展模式。
国家走工业化路线,那么,农业与农村又该如何发展?由于德国东
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支配关系、生产组织和财产占有方式等方面各有
不同,因此,基于东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作物种类、耕作技术等因素,
韦伯提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德国西部,例如,莱茵河谷地区
的小自耕农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邻近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出
精细的耕作、多样的作物和本地区内的“生产—消费”网络。一种则在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