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53

社会· 2017 · 5

   雯、管浏斯, 2012 )。这些研究的分析策略也仅仅限于对比两类学生(自
   主招生的学生和统招生)的学业表现,比如,是否获得国家奖学金、成绩
   排名、专业素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而对学业之外的其他方
   面的发展和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则缺乏相关的追踪数据。另外,它们只
   是简单地对比自主招生的学生和高考统招生,忽略了前者的高度选择
   性特征和内部的异质性。当然,高考统招生也有内部的异质性,主要体
   现在高考分数上,而自主招生学生则存在“破格录取”和“掐尖录取”两
   个重要的区分(详见下面的分析),特别是前者,因为享受了加分优待,
   他们才得以成功进入大学。这部分群体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因为他们
   如何进入大学是关乎自主招生“公平性”的核心问题。

       三、分析框架与研究问题

       自主招生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自主招生考核的学生必须
   在高考中达到一定要求(通常要过所在省份的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
   才能享受加分或降分录取等特殊优待。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自主
   招生考核的学生大体可分为两个子类群体。第一类是那些真正的受益
   于自主招生政策的学生,即那些通过普通高考或许是无法进入他们现
   在所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我们称其为“破格录取生”。这些学生是因为
   享受了自主招生的特殊优待才得以成功入读现在的名校。第二类学生
   虽然名义上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并获得了录取等优待,但实际上,他
   们即便没有参加自主招生,也完全可以通过普通高考入读该校,并未享
   受到任何优待。我们称之为“掐尖录取生”。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高考分数是否达到该校的平均录取
   线”和“该生是否获得自主招生录取优待”这两个指标,将所研究的在读
   大学生分为四个类别。如图 1 所示,第一类是自主招生中的“破格录取
   生”,即高考分数在学校平均录取线以下,但因享受了自主招生的加分
   优待才得以入读该校。 5 第二类为自主招生中的“掐尖录取生”,即高考


   5. 理想划分“破格录取生”的方法是根据每所学校每个专业在每个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进行划
   分。由于数据获得的问题,我们无法进行这样的划分。本文根据每个学校在不同省份的文理
   科平均录取线进行区分。由于自主招生的学生成绩包含了自主招生加分,故而在平均录取线
   以下的破格录取生的考试原始成绩基本上是低于普通统招生的高考成绩的。换句话说,虽然
   我们划分的“破格录取生”未必一定是破格录取的,但他们的实际高考成绩却基本上是低于统
   招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 1 4 6 ·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