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49

社会· 2017 · 5

   取中享受降分录取或优先选择专业等特殊优待。作为高校招生制度改
   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自主招生的目标是探索科学的选才方式,避免高考
   “一考定终身”的不足,使那些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有更多机
   会接受优质的大学教育。虽然教育部 2003 年批准了自主招生改革,但
   仅限于北京大 学、清 华 大 学、南 京 大 学、复 旦 大 学 等 中 国 最 好 的 一 批
   大学。
       由于自主招生涉及的是优质教育资源(接受精英大学教育机会)的
   分配问题,所以,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在稀缺资源(这
   里指的是优质的大学教育机会)的分配过程中,公平和效率是我们永远
   需要面临的一对矛盾。自主招生的选拔标准导致的教育机会公平性的
   问题已有不少讨论。自主招生加剧了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平性似乎已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不公平的机会分配是否为有效率地“选
   拔人才”的必要之恶,以及自主招生能是否选拔出优秀人才这一本源问
   题,都还鲜有基于实证数据的回答。本文利用来自“首都大学生成长追
   踪调查”的数据,对自主招生政策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

       二、中国自主招生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

       中国的高考自主招生制度已经走过 10 余年。尽管自其诞生之日起
   就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成为教育公平讨论的热点,但目前对于自主招
   生的讨论大多为政策评论或建议,鲜有基于代表性数据的实证研究。
       正如本文开头所述,自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虽然高考的具
   体形式经历诸多改变,但以高考分数为依据录取学生的政策并没有多
   大变化。 1 梁晨等( 2013 )对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的学籍卡资料的
   分析表明, 1949 年以后,正是通过高考这一途径,一大批来自中国社会
   中下阶层的子弟进入精英教育系统,增强了学生社会来源的多元性,体
   现了教育促进社会平等的作用(李煜, 2006 ;李春玲, 2010 )。尽管近
   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教育也有作为阶级再生产的工具的
   另外一面,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术能力,也是社会分层
   的结果,受家庭地位、居住地类型、就读高中的类型(是否重点高中)的


   1. 虽然在高考招生期间,高校仍有少量的预留招生指标用于保送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
   生和民族生的招生,也有少数学生可以获得额外加分,比如少数民族考生、竞赛获奖考生等,
   但其招生范围极小,不超过当年总招生计划的 1% (李路路, 2013 )。
    · 1 4 2 ·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