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48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发现
会流动/阶层固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俨然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门话
题之一。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
文化情景下,往往可追溯到被视为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延续千年的科
举制( 犎狅 , 1967 ;梁晨等, 2013 ; 犔犻狌 , 2016 )。尽管在“谁能获得教育机会”这
个问题上,家庭背景仍然起很大作用,中国的统一考试和择优录取的高
考制度在选拔人才过程中相较于其他标准 (如血缘、地缘、种族、宗教等)
还是更具客观性、公正性。相对于科举制,高考制度实施的时间并不算
长。“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废止高考方式,改为推举制,谁获得推荐与
当时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标准紧紧联系在一起(梁晨等, 2013 )。自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虽然高考的具体形式经历诸多改变,以高考
分数为依据录取学生的政策却并没有多大变化。通过这种虽然狭窄但
颇为制度化的渠道,无数寒门子弟改变了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实现
了向上社会流动( 犠狌犪狀犱犜狉犲犻犿犪狀 , 2007 )。
这种以考试成绩为高等教育人才选拔主要标准的制度尽管不失透
明性和公平性,却还是成为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教育内
容的指挥棒,为应试教育的泛滥推波助澜。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
因为不能通过考试而被拒之门外,而成功通过这种考试的高分低能者
亦不乏其例。事实上,这种人才选拔标准中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前就存
在,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红”与“专“或“德”与“才”( 狏犻狉狋狌狅犮狉犪犮 狔 相对
于 犿犲狉犻狋狅犮狉犪犮 狔 )之间的权衡( 犛犺犻狉犽 , 1984 )。在近年来的高考招生制度
改革和教育政策的讨论中,“德”与“才”两个取向的标准进一步被“素质
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一组概念所取代 (刘海峰, 2002 )。
自 20 世 纪 末 以 来,中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就 开 始 了 史 无 前 例 的 转 型
( 犠犪狀 , 2006 )。除了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大学招生人数的迅速扩张之外,
围绕着“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和加快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以考分为基
准的传统的高校招生制度的弊端,特别是对“一考定终身”的应试考试
的质疑和批判,教育部也开始对大学的招生和考试制度进行大规模改
革,比如,从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到各省单独命题,从教育行政部门主导
到允许个别大学自主招生,从改革中学“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到强调素
质和特长在高等教育人才选拔中的作用,等等,不一而足。
概括来说,自主招生就是高校自主选拔和高考统一选拔相结合的招
生形式。通过了自主招生考核(包括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可以在高考录
· 1 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