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50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发现
影响很大(吴晓刚, 2016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
来,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蛋糕”做大的情况下,家
庭背景的影响不减反增,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平性显得更加突出
(闵维方, 2006 ;杨东平, 2006 ;吴晓刚, 2009 ; 犠狌犪狀犱犣犺犪狀 犵2009 )。对
,
全国性家户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大学升学机会的城乡差距也有扩大
的趋势(吴愈晓, 2013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
向大众教育的过渡,高等教育内部的分化和分层更加明显。家庭背景
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所读学校的层次,还意味着他们进入不同类型
的大学后获得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机会结构,决定了他
们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吴晓刚, 2016 )。
从高等教育、社会流动与精英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的角度看,中国社
会经历了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早期的“鲤鱼跳龙门(农门)”到
2000 年以来“寒门难出贵子”的话语转变,表明高等教育机会的社会分
配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可能与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学费改
革)和日渐拉大的贫富差距有关,更与优质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和高等
教育招生的改革和多元入学制度的推行有直接的关系。在竞争异常激
烈的大学招生中,一分之差往往可能就会决定考生能否上大学和上什
么样的大学。吴晓刚( 2016 )的研究发现,在 2009 年调查的北京市 15
所高校的 4771 名大学生中,有 29.7% 的学生获得至少一项录取优待,
有 5.4% 的学生是没有参加高考的保送生, 11.1% 的学生参加过自主
招生考试,而竟有高达 17.3% 的学生享受了自主招生之外的加分或降
分优待(如,针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港澳台地区的学生、优秀学生干
部、有文体特长的学生等)。 2 这些享受过招生录取优待的学生更主要
集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三所被调查的精英高校。
在这三校被调查的学生样本中,保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和获得其他加
分的学生比例分别为 14.5% 、 25.5% 和 26.1% 。 3 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的学生在三校之外的其他“ 211 大学”中的比例仅为 7.11% ,而在 非
“ 211 大学”中的比例仅为 3.2% 。自主招生带来的额外加分和优先选
2. 该文在对是否获得高考的特殊政策优惠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并没有具体区分获得是哪一
种类型的优惠。自主招生考试和针对少数民族和烈士子女的降分优待背后的理念是有很大
的区别的。
3. 由于保送生并不需要参加高考,我们没有其入学前的学业表现的测量,且所占比例较少,
故而不在本文的分析范围。
· 1 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