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51
社会· 2017 · 5
择专业等特殊待遇对获得优质大学教育机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就自主招生而言,竞争是异常激烈的。根据规定,在高考前,学生通
过推荐和自荐的方式参加由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或者其他考核活
动,这些高校根据自主招生考试的成绩确定是否给予高考招生优待政
策。在自主招生时,各个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整体
素质,通过考核的学生能够在高考招生时享受降分录取或达到省一本线
而被录取 (吴晓刚, 2016 )。根据多数具有自主招生资格高校的政策,推
荐人和推荐学校资格往往又被限定在省级以上的重点高中。比如,北京
大学 2004 年的自主招生考试即要求学生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著名重
点中学综合成绩名列前茅者”( 犔犻狌 , 犲狋犪犾. , 2014 )。而进入重点高中就读
的机会也与学生的家庭社会阶层和城乡户口有关( 犢犲 , 2015 )。进入重点
中学学生的筛选性和中学推荐表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
上造成对在教育体制中不占优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形成教育获得过程中
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的
“马太效应”,社会学家默顿( 犚狅犫犲狉狋犓.犕犲狉狋狅狀 )称之为“累积优势”效应
( 犇犻犘狉犲狋犲犪狀犱犈犻狉犻狊犺 , 2006 ;李骏, 2016 )。
那些来自优势地位家庭的孩子不仅更有机会进入重点中学,占尽
先机,他们的父母也会更有办法利用经济资源、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为
自己的孩子安排符合所谓“素质教育”标准的各种课外活动。 4 与统一
招生的考试制度相比,自主招生的标准比较模糊,面试表现有很大的
主观判断的空间。在分数竞争异常激烈的大学招生中,获得自主招生
额外加分等优待对获得精英大学的教育机会尤为重要(吴晓刚, 2016 )。
如果说过去的寒门子弟足够聪明和努力,还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
话,那么在这种更加微妙的招生政策前,他们的父母和他们自己都可能
会无所适从,只 能 拼 “裸 分”取 胜,处 于 更 加 弱 势 的 地 位。刘 丽 敏 等
( 犔犻狌 , 犲狋犪犾. , 2014 )对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过程的分析发现,即便是在初
试成绩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面试选拔机制也更青睐来自社会经济地位
较高家庭的孩子。尹银等( 2014 )通过对北京某高校 2010 年和 2011 年
普通高考招生和自主招生两类学生的比较发现,父亲的职业地位、教育
程度、家庭收入等较高,以及中东部地区、城市家庭、独生子女等更容易
4. 中国以外的例子,参见其他一些研究(布迪厄、帕斯隆, 2002 ; 犓犪狉犪犫犲犾 , 2005 )。
· 1 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