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7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57
社会· 2017 · 5
学业表现是评估自主招生学生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主要通
过以下四个指标来测量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业表现:第一个指标是“大学
期间的平均成绩”,通过班级排名来测量,本文将其处理为数值为 0 到
1 的连续变量,数值越高表示排名越靠前;第二个指标是“大学英语四
级考试成绩”,为连续变量;第三个指标是“大学期间是否至少获得某种
校级及以上的奖励”,为二分类变量(“是”为 1 ,“否”为 0 );最后一个指
标为“学习效能感”。我 们 主 要 通 过以 下五个 问题 来测 量“学习效 能
感”:“我确定我能掌握今年在课堂上教得知识内容”“我确定我能想出
办法来完成最困难的功课”“只要我不放弃,我就能完成几乎所有的功
课”“即使功课很难,我也能学会”“只要我努力,即使是最难的功课我也
能完成”,选项为 1 到 5 的定序变量, 1 为“非常不同意”, 5 为“非常同
意”,分析中我们采用了 5 道题目回答的总和。
( 2 )大学阶段的社会活动和非认知能力发展
大学期间也是青年成长的重要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也开始
离开家庭和父母的庇护,逐渐独立地接触社会和与人交往。我们利用
三个指标来测量学生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即“大学期间是否入党”
“ 大学期间是否打算入党”和“大学期间是否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上
述三个指标均为二分类虚拟变量 ( 1= “是”, 0= “否”)。
此外,在人 力 资 本 之 外,与 社 会 活 动 能 力 相 关 的 “非 认 知 能 力”
( 狀狅狀犮狅 犵 狀犻狋犻狏犲狊犽犻犾犾狊 )及其在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过程中的作用近年
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犎犲犮犽犿犪狀犪狀犱犚狌犫犻狀狊狋犲犻狀 , 2001 ; 犎犲犮犽犿犪狀 , 犛狋犻狓狉狌犱
犪狀犱犝狉狕狌犪 , 2006 )。经 常 被 提 及 的 非 认 知 能 力 有 “自 我 效 感”( 狊犲犾犳
犲犳犳犻犮犪犮 狔 )和“自尊感”( 狊犲犾犳犲狊狋犲犲犿 )。前者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
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后者则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价值、
长处重要性在总体情感上的评价。我们使用来自斯考泽和泽拉塞勒姆
( 犛犮犺狑犪狉狕犲狉犪狀犱犑犲狉狌狊犪犾犲犿 , 1995 )设计的包含 10 个题目的一般自我效
能感量表( 犌犲狀犲狉犪犾犛犲犾犳犈犳犳犻犮犪犮 狔犛犮犪犾犲 , 犌犛犈犛 )来测量“自我效能感”,由
罗森博格( 犚狅狊犲狀犫犲狉 犵 1965 )设计的自尊量表( 狊犲犾犳犲狊狋犲犲犿狊犮犪犾犲 , 犛犈犛 )
,
来测量“自尊感”。按照上述两个量表的使用规则,我们将量表题目得
分加总作为分析的因变量。
( 3 )毕业规划和毕业后的去向
大学期间也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生
· 1 5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