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58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发现
命历程中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我们在第一轮( 2009 年)调查中
询问了被调查学生毕业后的规划,即“你本科毕业后打算干什么”,选项
为三分类变量: 1. “没想好”; 2. “参加工作”; 3. “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由于这是一项跟踪调查,我们可以搜集到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去向
的信息。毕业后的去向通过以下变量测量:“可选择国内读研”“选择海
外读研”“工作(含待业)”等三种情况(三分类变量)。
3. 大学入学前的情况
入学前的情况包括家庭背景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家庭背景是
我们解释招生考试制度公平和效率的核心变量,既会影响大学生的入学
方式,也对其在校表现、毕业后的去向等有显著影响。本文采用多个指
标来刻画学生的家庭背景。第一是用基线调查时的家庭年总收入(取自
然对数)测量家庭的经济资源;第二是父母(至少一方)是否接受过高等
教育(大学及以上),为二分虚拟变量(“是”为 1 ,“否”为 0 );第三,父母是
否为干部,为二分虚拟变量 ( 1 表示“父母至少有一方为处级及以上干
部”);最后,父母的户籍类型,为二分变量, 1 表示“父母至少有一方具有
非农业户籍”。
有关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高
中就读学校的类型,为二分变量, 1 表示“就读于省级或国家级重点高
中”, 0 表示“就读于其他类型的高中”。 10 二是高考分数(连续性变量),相
对全面客观地反映高中阶段学习的表现,也是用来划分四类学生的主要
依据。由于各省、各科和各年的高考分数并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利用考
生来源省的高 考 录 取 分 数 线将 考生分 数进 行标准 化,以 便 于 进 行 比
较。 11
4. 控制变量
我们在分析中还加入了一系列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民族、
来源省份、专业类别和入学年份。年龄为连续变量,性别(“男性” =1 )、
民族(“汉族” =1 )和入学年份(“ 2008 年” =1 )均为二分类的虚拟变量,
10. 在调查中我们将就读高中的类型分为“非重点高中”“县市级重点高中”和“省级以及全国
重点高中”,分别占样本的 11.7% 、 28.4% 、 59.9% (吴晓刚, 2016 )。由于这里我们的分析局
限与三所精英大学,学生所读高中类型更加集中,只有 4.15% 来自非重点中学。事实上,自
主招生面向的主要是少数比较好的重点中学。
11. 高考分数标准化的具体方式为:考生标准分 = (考生考分 本省一本线)/(本省一本线 本
省二本线)。
· 1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