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30
因病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者死亡,直接动摇了信徒期待上帝治愈疾病的信念基础,它体现出主动
和跳跃的性质。这一坍塌导致了个体对宗教的质疑,面对质疑,宗教如
何回应?在此,我们借教堂负责人 犔 的话来解读此种应对逻辑:“他们
那些人病治不好能怪上帝吗?他们信教不尽心,主当然不会赐福给他
们。这个病,只要虔诚,就能治好……人家的癌症为什么能治好,那是
因为别人尽了心。”(访谈, 2015 / 02 / 23 )我们看到,其所言的“不虔诚”不
仅巧妙地回应了质疑,也强化了乡村基督教自身的合法性———越虔诚,
越有治疗效果。然而,毕竟病情已经恶化,人甚或死亡,面对如此回应,
信徒也坚决地认为这是骗术。从此,信念坍塌,人教两分。总的来说,
这类群体还是少数, 22 亦非常态。自从发生过几次类似事件后,为了不
必要的纠纷及对教会的负面影响,望村教会近年来便对患有重疾(尤其
是癌症)的人入教要求保持谨慎态度。
对以案例 2 为代表的患有皮肤病、糖尿病、头痛、高血压等非致命
器质性疾病的信徒而言,疾病本身就存在着发作的不确定性,受到饮
食、心理、天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身患这类疾病的人,病情呈现出时
好时坏、反复发作的特征。疾病的发作作为一个强化个体信念体验的
契机契合了宗教对个体的信念操演。调查发现,在信徒看来,病情改善
是上帝赐福的表现,是“找对了罪”,故而上帝将自己身上的魔鬼驱赶,
而病情恶化则是上帝的惩罚,意味着自己不够虔诚或者没有找对罪,于
是上帝不再为自己提供庇护,魔鬼随时都会入侵。和信教初期相比,在
后续的宗教生活中,信徒频繁参与宗教活动(如参加讲道、读经、唱赞歌
等)、甚至捐钱捐物并成为义工,宗教行为的介入性程度明显提高,在心
理上处于信念谱系的过渡阶段,混合着对魔鬼的确证感、对上帝驱魔的
信心感以及罪感、忏悔感、敬畏感等多种心理体验,在一种既有工具性
特征、又有神圣性体验的神人关系中践行宗教徒的日常生活。至于处
于过渡谱系的何种位置,则因人、因时而异。虽然就长时段来看,患有
这类疾病的信徒(恰如常人一样)最终还是会面对无法回避的“死亡”,
但这一过程是渐进和缓慢的,期间个体在信念的操演中逐渐融入宗教
22. 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或“多数”是教会领袖以及讲道者的总体判断。当问及能否提供较
为具体的比例时,他们认为“无法给出”,因为“一方面,人心只有自己和上帝能查探,其他人是
不能查看内心的。另一方面,人心处于变化中。”(访谈, 2016 / 01 / 20 )虽然如此,他们认为可依
据平时的外在言行,如是否经常来教堂、说话的内容、做事的方式等来进行大体判断。
·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