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32

因病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辑,虽然在具体的内容及程度上有所差异,但其蕴含的机理在某种程度
   上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宗教。其中,信念的宗教建构通过疾病的宗教
   性归因来将“信念”纳入宗教视域, 24 情感嵌入环节将与神圣体验有关
   的情感嵌入“信念”体验之中,进一步的“信仰”要求则促使个体宗教心
   理的纯化乃至超越化。对于信教群体而言,特定类型的疾病及其疗效
   最终也会对信念的走向造成影响,带动了信念的分化。
       在个体因病信教的心路历程中,我们发现有两条逻辑在交互发挥作
   用。一是行动者的依赖逻辑。它反应了在危机面前个体寻求解脱困境
   的常识心态,同时,个体“信念”所承载的对宗教之期许和家庭伦理使得
   依赖多了一点“不得不信”的无奈色彩。二是宗教自身的吸附逻辑。通
   过信念操演之技术过程不断提高信徒的信念体验和对宗教的依赖感,体
   现出宗教自身强大的控制能力,作为一种客观化的产物, 25 宗教自身独
   立的吸附逻辑使得因病信教的信徒开始受制于它。在依赖与吸附的交
   互中,宗教所提供的疾病说明及信念操演具有天然的情感优势和意义空
   间,相较现代医学而言,其充分考虑了个体在情感方面的疾痛( 犻犾犾狀犲狊狊 )经
   验, 26 并赋予疾病以意义,使得信徒面对疾病时获得了强大的情感支
   撑。除此以外,宗教的集体生活为个体建构了互帮互助、互为关心的关
   系网络,某种程度有助于对因疾病而被打破正常进程的日常生活秩序
   的修补。这一点,即使是非信徒也有所体察———“之前没去教堂的时
   候,我看他大婶(注:指受访者孩子的大婶)整天就感觉是愁眉苦脸,唉
   声叹气的,一会愁这个,一会愁那个……自从去了教堂后,先不说病到
   底好不好,有事没事就去教堂,找人说说话,回来后还跟我们说从教堂

   24. 疾病的宗教建构在不同的宗教中都普遍存在。如在佛教看来,病是有因缘的,是个体前
   世所造业感召的因果作用的产物,是一种“苦境”,是受自己贪、嗔、痴、慢、疑等污染造成的;道
   教则认为一个健康的生命体应该是“形神相守、生道合一”的状态,一旦形神想脱离、生道不合
   一,就有可能遭遇病变,甚至身亡(冯小林, 2010 : 99 )。
   25. 贝格尔( 1991 : 8-9 )认为,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充满辩证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
   段:外在化、客观化和内在化。所谓客观化,就是指人类的产物都有一个规律,即它一旦产生,
   就具有了独立性,有其自身的逻辑,它的创造主体在某种意义上就开始受制于它。
   26. 克勒曼( 2010 : 2 )区分了“疾痛( 犻犾犾狀犲狊狊 )”和“疾患( 犱犻狊犲犪狊犲 )”,对个体而言,疾病是作为“疾
   痛”存在的,意味着种种鲜活的经验,是病人对疾病引起的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
   在医学路径中,医生通过各自特定的专业理论滤光镜,将患者及其家人抱怨的疾痛问题,在头
   脑中重组成狭隘的科技议题,即转化为“疾患”问题。


                                                           · 2 5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