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31

社会· 2017 · 4

   生活,并不会因为“死亡”的到来而致使信念坍塌,相反,即使离世,他们
   的家人依然皈信着宗教。作为一种常态现象,除了少数如案例 1 和案
   例 3 的信念坍塌和信仰升级两类信徒外,其他信徒均处于这一阶段,如
   何使绝大多数处于这一阶段的信徒摈弃宗教心理中的实用动机并追求
   纯粹的神圣体验也就成为了信念操演环节的核心要义。
       对以案例 3 为代表的疾病得到改善甚至痊愈的信徒,其疾病类型
   以心因性疾病中的精神和心理疾病为主。乡村基督教使得这类疾病充
   满意义,也给予了治愈的希望,尤其使得心理调适功能得以发挥。对于
   各类心理和精神疾病,充满暗示的仪式性情境极大地缓解了信徒的精
   神压力。对于这一类病情得到改善的信徒,他们坚信是万能的“上帝”
   战胜了魔鬼,从此心托“上帝”,并转化为虔诚的基督徒。这类信徒在宗
   教生活中扮演着见证者的角色,即每逢周三、周日向诸多聚会信徒登台
   讲授上帝治疗自己疾病的心路历程,鼓舞听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努
   力使信条内化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和道德法则,由“外在信徒”成为一名
   虔诚的“内在信徒”。 23 至此,信徒便不再以治病作为信教的根本目标,
   “信托上帝,追求真理”成为他们的终极意义归属,发生了由“信念过渡”
   状态到“信仰”状态的跳跃式升级,这类群体也属于相对少数,是一种非
   常态现象。
       五、结论及讨论


       与以往对因病信教现象的研究不同,本文以“信念”为切入点关注
   个体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基于“信念”操演和分化的分析,梳理出了
   个体与宗教互动中心理演化的一般机理。虽然经验材料具有浓厚的基
   督教色彩(如高举神的话语、重视对罪的认识、强调信徒品格的建造
   等),但笔者认为这一机理具有一定的可推演性。不仅仅是因为在其他
   各种类型的宗教中存在着类似的实践形态,更在于“信念”是身患疾病
   而又渴望疾病康复的个体寻求宗教帮助时的一种典型心态,这一心态
   并不因为宗教体系的划分而发生改变。同样,信念操演及其分化的逻


   23. 方文( 2005 )在奥尔波特对“内在宗教”和“外在宗教”的区分基础上,提出了“内在信徒”和
   “外在信徒”的区分,认为内在信徒是信仰纯粹的,他们在接受一种信条以后,个人努力使信条
   内在化,并使其成为自己行动的道德法则。而外在信徒则是功利性的,他们倾向于利用宗教
   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很少去认真信奉和接受信条。


    · 2 4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