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25

社会· 2017 · 4

   放弃有求必应、注重肉体平安的实用思想,而转向虔诚侍奉、追求灵魂
   救赎的信仰生活。通过数次讲道的参与,我们发现其步骤如下: 20
       首先,强调“有求必应”的想法乃是对神不虔诚的表现,构成了一种
   “罪”。在讲道中 犣 对持有功利想法的信徒作如是批评:“他们信教不尽
   心,主当然不会赐福给他们。他们怀的是那种有求必应的想法,就是
   说,我求了神,神应该就让我的身体好起来……平时基本不来教堂,病
   重的时候才过来,这就是不尽心,不虔诚,是‘挂名号的基督徒’……对
   神不尽心,那也是罪。犯罪了,魔鬼就会入侵,病就会发作。”(参与观
   察, 2016 / 10 / 9 )由此可见,前述“信念”情感嵌入环节中罪的泛化状态被
   聚焦为对“对上帝不虔诚”这一最严重和最容易“找着”的“罪”。在此,
   病发作是因为犯了对上帝不虔诚、不尽心的罪,而虔诚和尽心又是没有
   上限的心理状态,故而任何信徒都可以认为自己还“不够”虔诚和尽心,
   这就表明,它作为一种“罪”的可确证化。
       接下来,讲道人指出摆脱“罪”的唯一路径是听神的话语,去做符合
   神要求的言行。“虽然犯罪了,掉队了,动摇了,神也不会抛弃你的,神
   还要把你找回来……就说说我自己吧,我自己是内风湿,怎么都治不
   好,后来信耶稣,病的确有点好转,心想着好转的话,就不用去了,也掉
   队过,就是想安息日的时候做点事,苦点钱,后来病又发了,在 犡 的指
   导下,我明白这是对神的亏欠,是罪。再后来,我意识到我这个罪了,就
   天天来教堂祷告,经常跑教会,做奉献,听神的话语,符合神的要求,病
   就慢慢好转了,我现在风湿好多了,很少用药。”(参与观察, 2016 / 10 / 9 )
   我们发现,宗教试图通过“病的发作”这一不可避免的经验事实来让个
   体知觉“对神的亏欠”,对神话语无条件听从由此成为悔改的核心。在
   此过程中,宗教试图慢慢剥离个体的世俗想法,虽然“听神的话语就能
   得治”背后的逻辑仍然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最后,讲道者以“神”的要求指出,“灵魂得救”比“肉体平安”更重
   要,并突出宗教体验的神圣感。讲道人 犠 如此谈道:“神的意念、神的
   道路、神的看法、神的标准与我们的完全不同,神所看重的与我们所看
   重的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问题,很现


   20.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每次讲道内容有不同,但总体逻辑相仿。网络、书籍、自创是主要的
   讲道内容来源。此处以 2016 年 10 月 9 日的一次讲道活动为例,此次讲道活动有 犣 和 犠 两
   位讲道人。

    · 1 8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