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24

因病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而悔改的前提是能否“找着罪”。找罪,用信徒 犛 的话说就是:“回忆你
   这段时间或者之前有没有做违背上帝的事情,病没好,那是因为罪没找
   到,罪找对了,再在神面前忏悔,病就好了。”进一步地,他向我们讲述了
   他“找罪”的历程:“我天天来教堂忏悔,请求上帝赦免我的罪。我反思
   我这段时间都犯过什么错,也忏悔了,可病还没好。我知道我的罪没找
   着,我就一直向前回忆,苦思冥想,脑海里把之前能想起的事都过了一
   遍,想想我之前都犯过哪些罪,当我想到我十多年前,因和邻居闹矛盾
   把人家地里的玉米砍了一大片,我就真诚地向神忏悔,祈求神的原谅和
   赦免,没过多久病就好点了,我知道我的罪找着了。”(访谈, 2016 / 10 /
   03 )在此过程中,个体内心的情感已不纯粹是对上帝祛除魔鬼的信心
   了,还包含着因意识到犯罪而产生基于“罪感”的“忏悔感”以及祈求上
   帝宽恕的“敬畏感”。在反复的找罪过程中,这种忏悔感和敬畏感也会
   不断加强。在此,信徒陷入“疾病发作—找罪忏悔—疾病发作—找罪忏
   悔”的循环过程。这颇有“攻心”之象的找罪历程将宗教情感嵌入于个
   体内心的“信念”体验之中,在反反复复中强化个体的罪感、忏悔感和敬
   畏感。“病”的发作与“罪”的归因有如个体“信念”演变的催化剂,加速
   了宗教情感的嵌入。我们对一位因癫痫病而信教的 犢 进行了追踪观
   察,发现在一次“癫痫”发作并经历“罪”的归因后,“犯罪”、“亏欠了神”、
   “听神的话”、“仰望神”成为其时常流露的话语。当病再发作时, 犢 及其
   家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找罪忏悔”。
       历经这一环节后,虽然在个体的“信念”中,宗教体验在不断强化,但
   其仍然是紧紧围绕“疾病治疗”而展开的,所以,还难以称得上是严格意
   义上的“信仰”状态,而这将是接下来“信仰要求”环节所要聚焦的目标。
       (三)“信仰”要求
       “信仰要求”指的是宗教引导信徒放弃“信念”体验中的“疾病治疗”
   这一核心目标,而转向更高的以超越性价值为诉求的“信仰”状态,就乡
   村基督教而言,即是引导信徒由注重“肉体平安”到追求“灵魂拯救”的
   转变。它主要通过教堂反反复复的讲道活动来展开。
       对于文化水平有限、日常生活俗事较多的农民信徒而言,每周三、
   周日的讲道成为他们获取宗教知识、理解基督信仰的主要渠道。讲道
   者主要由信徒中信仰坚定、表达较好的农民兼职,多为中年女性。讲道
   的主要内容是引导“信徒走上正道”(讲道人语),其精髓在于促使信徒

                                                           · 1 7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